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外文化人士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能与山水画在成就突出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B. 欧西人士喜爱中国园林的“自然”特色,但由于造园艺术的地位被人为地夸大,因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

C. 在中国人看来,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它们不只代表了不同的环境,还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

D. 真实的自然环境和想象中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审视自然的视角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笔下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精神化的自然,它们和谐美好,平易近人,不会给人以压迫与威胁。

B. 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

C. 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但在臆造的自然中,却能“悠然见南山”,能像他这样融入自然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D. 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所以,比起真实的高山、深林,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林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既希望摆脱俗世的约束、生活的劳累,但又不用抛开俗世,到大自然中生活的心理需求。

B. 达官贵人不选择在城外的山水之间筑舍建园,并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迷恋现实的文明生活。

C. 汉魏以来达官贵人建造贵族意味浓厚的园林,使中国园林艺术从注重自然情趣演变成注重奇特富丽,最后走向宫廷园林。

D. 把水、石、花、木这些自然中的素材和“自然”本身混淆等同,重在对这些素材的考察、组织安排上,是没有自然情趣的。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原文第1段,“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画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这句话先因后果,选项改为先果后因,意思不变。B项,理解有误。“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并非针对欧西人士,选项也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是错误的。C项,原文第2段,“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可以推出“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这点。选项后半句则与第2段的“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以及第3段的“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意思一样。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D项,原文第4段,“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选项是从这句话概括出来的。因此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原文第4段,“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而且“真实的自然界”会给人类以“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第5段,“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选项综合了以上这些信息。B项,“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是从原文第6段的“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以及第7段的“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转化而来的。而“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则是从第6段的“在世上做一个规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和第7段的“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转化而来的。因此B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项,“在臆造的自然中”有误。陶渊明所欣赏的是真实的自然环境,而不是人造的模仿自然的园林。第7段,“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可以推断陶渊明这种人之所以不多见,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把大自然当天堂,而陶渊明却能够做到。D项,“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契合原文第7段中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第7段,“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则说明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比真实的高山、深林更能吸引中国人。 3.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原文第8 段,“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而所谓的“矛盾的心境”是指第7段所说的“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方外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那么方内即是受约束、必须为生活操心的,但这又不意味着要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原文第8段说达官贵人“宁斥巨资造园”,说明他们资金不成问题,他们造园的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这说明他们对现实的文明生活仍然是迷恋的。C项,原文第8段,“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这说明中国园林艺术不存在转向的问题,而是一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因此C项是错误的。D项,原文第9段,“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原文第10段,“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D项综合了这两处的内容,其表述是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 厨 师

【俄罗斯】帕乌斯托夫斯基

    (1)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尔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①。

    (2)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笨重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唯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②。

    (3)玛丽亚给他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凉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4)“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5)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6)玛丽亚等了很久,才遇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7)“好吧,”那人平静地说 ,“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8)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9)“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赋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10)“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11)“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12)“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13)“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14)“阿门!”老人小声说。

    (15)“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16)“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17)“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18)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突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19)“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突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

    (20)“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21)“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因为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望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22)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23)“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暖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暖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24)“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许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25)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1940年

【注】①佛罗伦,旧时佛罗伦萨的金币或银币,后来在欧洲很多国家通用。②拨弦古钢琴,十六至十八世纪一种有键拨弦乐器,是钢琴的前身。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意在与结尾老厨师去世时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春天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医生给老厨师妻子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并且叮嘱老厨师要好好养护妻子,然而他的妻子还是因为家庭无法负担高昂的药费而去世了。

C. 小说在最后才交代陌生人是莫扎特,使得故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将整篇小说推向了高潮。

D. 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旨在说明他家的贫困,为后文他因妻子的缘故被迫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了铺垫。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厨师的形象特征。

3.有些小说的主题可以作多样化解读,请你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试写出对小说主题不同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考结束了,晓华同学想利用假期时间去图书馆读书,为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生活做些准备,可是没有高中学习经验的她却不知道选择读哪些书。请你从下面书目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感悟和高中语文学习经验,写一封推荐信给晓华同学,为她的阅读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书目:《论语》  《诗经》  曹雷芹《红楼梦》  鲁迅《呐喊》  巴金《随想录》

雨果《巴黎圣母院》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选好推荐角度,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秋实”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的人经常会这样教导我们: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高三刻苦努力一年,将来就可以考个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将来就可以找个好工作、有份高收入;有了好工作、高收入,将来可以生活的幸福美满。

①高三刻苦努力一年将来不一定就能考个好大学。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7日18时,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等级由橙色提升为红色的消息。其实作为预警响应级别最高的红色预警,启动却相对审慎,一方面是其启动条件设置更为严格,另一方面是___。一经启动,学校停课,机动车分单双号行驶,公车整体停驶80%,地铁加开班……由是观之,___。本质上,红色预警也是向整个社会发出的共同治霾“集结号”,在其启动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___,并切身投入到减少污染源制造的治霾行动中,以自觉行为去保护健康的环境,比如有意识地少开私家车、多绿色出行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