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与一年 侯发山 正月初六一大早,土豆和槐花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与一年

侯发山

正月初六一大早,土豆和槐花便悄悄起床了,待一切收拾停当,天还不是十分的透亮,看了看熟睡中的女儿甜甜,槐花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叫醒给她说一声?”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槐花见状,不舍地看了甜甜一眼,转身跟了出去。

等走出院门,槐花看着土豆的后背,一边走一边说:“甜甜都六岁了,懂事了,咋着也得给她说一声。”

“她哭死哭活,走得了?”土豆头也没回,没好气地说。

槐花不吭声了。也是,每年他们出门,甜甜都要死死缠着槐花的腿,哭得稀里哗啦。

土豆说:“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

槐花还是不吭声。

土豆说:“一年时间太短……一来一回光车票就得三千多,如果不回来,省下车票不说,还能多挣几百。”

土豆说得倒是实情,他们村里的福全,三年都没回来了。跟家里人联系,都是通过电话。去年福全的手机上了网,通过村长的微信给老爹老娘拜了年呢。村长说,当时老两口都激动得哭了。

土豆和槐花走到村口,三轮车还没来。土豆随口问槐花:“东西都带齐了没?身份证也带了吗?”

槐花闻听,摸了摸口袋,说了声 “糟了,身份证没带”,然后撒腿往家跑。

“回来!”土豆叫道。

槐花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看土豆。

“你瞧着行李。”土豆说罢,像头受惊的骡子,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

土豆跑到家,已是汗水淋漓,呼吸不匀。这时,老娘已经起床了,正在刷洗碗筷。老娘问道:“咋又回来了?”“身份证忘带了。”土豆说着,便翻箱子倒柜子地找开了。怕惊醒甜甜,也是消没声息的。

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找到。土豆给槐花打手机,让她赶快滚回来。

槐花回到家,直奔床头的箱子。

土豆瞪了槐花一眼:“我都翻几遍了,影儿也没有。”

“我记得回来就放那里了。”槐花小声说着,把手伸了回来,却又没地方放,一会儿拉衣袖,一会儿拽拽围巾。

这时候,甜甜已经醒了,躺在被窝里瞪大眼睛,眼珠子滚过来滚过去。

看到甜甜安静的样子,土豆想起什么似的,问甜甜:“身份证是不是你拿了?”他记得年三十回来那天收拾身份证的时候,甜甜曾经问过他,问身份证是干啥用的,他说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坐车,不能出门。

槐花忙过去把甜甜的被角掖了掖,抚摸着她的头发:“乖,好孩子不能说瞎话,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不吭声。

土豆瞪着甜甜,恶声恶气地说:“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哇地哭了。

“有话不会好好说?瞧你那样子,跟个门神似的,就不怕吓着孩子?!”老娘赶过来数落土豆。

“好女儿,不哭啊,不哭啊。”槐花哄着甜甜。

“我们不打工,你吃啥喝啥啊?你不穿花衣裳啦?你不吃火腿肠啦?”土豆的声音明显低下来。

“我不穿花衣裳,我不吃火腿肠……我不想让你们打工。”甜甜哭得更厉害了。

显然,甜甜把身份证藏起来了。

老娘也过来劝甜甜:“甜甜,你不是想上学吗?你爸你妈不出去打工,你就上不了学,你就背不上新书包……”

嗨,你别说,奶奶的话就是管用,甜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妈妈,你们啥时候回来?”

“两……一年时间。乖,听话。”槐花看了土豆一眼,边说边给甜甜擦眼泪。

“一年时间有多长啊?”土豆盯着槐花的脸,好像那上面有好看的花似的。

“不长……你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这么长,多快?”土豆一边说一边掰着自己的手指比划。

甜甜看了槐花一眼。槐花点了点头。甜甜这才从枕头下摸出两张身份证。

等到土豆和槐花风风火火地坐三轮到镇上,然后搭乘公共汽车赶到火车站,不料想,外出的人太多,接连几天的票都没有了。真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个人只好失望而归。晚上八点回到家,甜甜见到他们,跑步迎上前去:“爸爸,妈妈,不是说一年吗?咋现在才回来?我都数了好几年了……”

话没说完,甜甜眼里的泪已经流了出来。

(选自《天池》2016年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槐花想叫醒甜甜,但是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土豆是担心甜甜醒来哭闹,耽误了他们的行程。

B. “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听到土豆这句话,槐花没有吭声,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

C. “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土豆急切的心情,希望赶紧回家找到身份证。

D. 甜甜藏起了父母的身份证,反映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2.文中插叙福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题目“一天与一年”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

 

1.B 2.插入福全的故事说明的确有农民工不回家过年的情况,照应了前文土豆说的话;使情节更加全面,引出空巢老人的问题;突出说明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并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3.运用对比手法,在小甜甜看来,没有爸爸妈妈的日子,一天比一年还要漫长,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呼应文章结尾小甜甜的话。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的深思。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文中插叙福全故事的作用,考查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中插叙情节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插叙的情节的作用,通常先概括所插叙的情节内容,然后分析插叙情节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再考虑插叙的情节和文中主要写作内容或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文章前后文情节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考虑插叙的情节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本文插叙的故事是福全在外打工为省钱三年不回家,表明农民工为省钱过年不回家的情况。与情节之间的关系:照应了前文土豆说的话“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与小说主要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福全和土豆、槐花一样,都是为了挣钱不得不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与表现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并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题目“一天与一年” 丰富的意蕴,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等角度来考虑。“一天与一年”,题目本身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与结尾小甜甜的话“我都数了好几年了”相呼应。在小甜甜看来,没有爸爸妈妈的日子,一天比一年还要漫长,爸妈只离开一天,她说“我都数了好几年了”,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能深化小说的主旨,引发人们思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意  境

吕玉华

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 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 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 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 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 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 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 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 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术语“意境”的审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 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次,一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一把谷子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连接撒了几把谷子。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为何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呢?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就不争了。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两处逻辑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有人说:生命无需等待。但请不要忘记:当你从春天的原野上匆匆而过时,你错过了小草的微笑,忽略了鲜花的妩媚,拒绝了黄鹂的邀请。请等一等吧,大自然需要你的等待!每一个生灵都在告诉你:请学会等待!美丽不容错过,只要学会了等待,你便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一种欣赏美的智慧。

(1)偷换概念的一处是: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理不正确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病毒一开始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暴发,不构成全球威胁。一旦  ,人们才开始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美国将感染医生接回国内,等于  ②  。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目前在制备疫苗中可能出现了一些困难,但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 一位同学在教师节座谈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某校学生会主席向学校领导提交《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时说:“报告中已提出了改进意见,现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公司总经理的便条:您前日的来信已经收到,您约我莅临贵单位采访,我非常乐意,并深感荣幸。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