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题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俄罗斯巴金阅读基金会主席认为:人们...

下列各题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俄罗斯巴金阅读基金会主席认为:人们电视看多了,会使注意力分散,思维没有系统,对世界的理解支离破碎,想象力水平大大减低。

B. 我常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暮鼓晨钟地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的喘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的筋骨呢?

C. 《赵氏孤儿》公映后,坊间评论不错,导演陈凯歌却对票房成绩不以为然,成、称这么多年的拍摄经验已经让他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任何事情。

D. 北大实行校长推荐制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唯分数”的选材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中学校长怎样扪心自问,还是跳不出在成绩单上打转的怪圈。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使用恰当。B项“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也用来形容时光推移。望文生义。C项 “不以为然”是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有轻视的意思。不合语境。D项“扪心自问”表示自我反省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不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学历史的,不懂美术,但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我们同来自“诗画的故乡”宜兴,吴老画中的山、水、树、田、燕子、人家,不管是丰满毕露的,还是 柔情似水的,我都熟悉。我觉得吴老的画有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却又与中国传统画不同,不是一律的灰,雾霭沉沉,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情谊。那舞动的 春之线条、燕之灵动,那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美,喜欢看,看了很感动。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 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 

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百日谈》是他模仿薄伽丘《十日谈》来谈自己的身世的,“非年谱,非正传,皆此生活所见所感,啼笑因缘”。我还 记得但是一口气读完《百日谈》的心情,真的是畅快淋漓。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这就是吴老。90多页的书稿,描绘90多年的人生。 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 

在《百日谈》里,吴老最直率地贡献了他的美术观点。从印象派开始的欧洲现代艺术更加吸引他,尤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这部分内容和他后来反复申明的 形成与抽象的关系一脉相承。吴老说,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却困难.因为形式固然关键,“美”却是在无中生出的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气、 韵、虚、节奏、运动,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这讲的是无法之法,无用之用,是对灵魂的强调。 

吴老还谈到“创新”是他的风骨。吴老是以创新型、思想型画家的激进姿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他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他的清新的画和犀利的思想 带给画坛的影响都不亚于地震。但人们不得不一致承认,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 要创新,要叛逆,有艺术的新样式,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体西用”,他说很简单:既学习传统,又吸收外来。他留在法国,学习了西方,却又回到自 己的国土上,画自己的乡土和人民,孕育出新时代的中国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的画。我看他是“全盘西化”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 

当然,是吴老的《百日谈》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最“质朴无华”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很多人看吴老,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他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很多人觉得他很成功,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就 是现在最流行的“砺志”。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总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感受,爱、恨、悲、悯,揉碎了,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 所以艺术家的果实,是他流血的纯真的心灵孕育的。吴老自己说:画家,那是路边的野草,被人践踏而仍吐出晶莹的花朵,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 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 

他的伟大,来源于他的“真”。而葆有“真”,是多么不容易!他是孤独的,寂寞的,是老庄笔下的质朴的人。最伟大的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质朴,根源于土地,所以才有大爱,才能创造出大美。 

吴老在巴黎街头每天一个三明治;他和妻子不需多说的无怨无悔;他因为老乡亲切地叫他“老吴”时的快乐;他住在总统套间里的浑身不自在;他对自己画作 的爱憎分明——处处都让人感动得掉泪。在“人亡道衰”,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贫乏,追名逐利的今天,吴老的人生无疑使一副清凉剂。吴老值得我们宣讲的, 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尽情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真性情来生活。在吴老一幅幅瞬间凝聚永恒的惊世画作背后,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和最平凡的人生。 

(摘编自2010年8月《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吴冠中先生认为美术中的“术”固然关键,但“美”才是艺术中更加重要的,是无中生出的有。那抽象的气、韵、虚等,是艺术中存在的主要角色。

B.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既要学习传统的,吸收外来的,又要创新,要反叛,要艺术的新样式。

C. 人们认为吴老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对于这些认识,作者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不能这么看。

D. 吴冠中先生认为,画家“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这个生动的比喻是突出强调其艺术上的“创新”风骨。

E. 通过本文的记述,我们能具体了解吴冠中相声的风雨人生,了解他的美术观,和他对中国现代绘画的重要影响。文章歌颂了他至真至美的人生。

2.文中画线句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存在哪些问题。

3.吴冠中的“至真”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开头说:“我是学全文,历史的,不懂美术。”有人说这句话是闲笔,有人说这句话十分必要。你赞同那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里有你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在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罗威一直猜李台阳来访是有求于自己,因为他刚升了职,而且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而李台阳却浑然不知。

B. 李台阳和罗威是童年时的好朋友,李台阳给罗威带来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鱼子干”,可以看出李台阳虽然与罗威多年没有联系,可是一直没有忘记他。

C. 罗威想知道李台阳来访的原因,可是李台阳只是和他叙旧事闲谈,于是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

D. 罗威喜欢用功利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文章中关于罗威的心理描写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他多疑事故、优柔寡断的一面,细腻地刻画出罗威微妙复杂的心理。

E. 小说以“梦里有你”为题,既在情节上照应李台阳梦见罗威这件事,也在主题上暗示人们对纯真的人性、情谊的怀念与渴盼,可谓言浅意深。

2.“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李台阳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的语言、结局很有特色。请在语言和结局中任选一个方面,集合原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源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本诗“鸟不住啼天更静”一句与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扬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数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烛之武:郑国人。弦高:郑国商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 海州臧君相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 师铎咔遣使彦过江趣:催促

C. 不若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 暮乃返薄:迫近

2.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3分)   (   )

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 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 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 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5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