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 从者病,莫能               兴:高兴。

C. 君子亦有乎                  穷:走投无路,这里指困厄。

D.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担心,忧虑。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3)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B 2.C 3.D 4.(1)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2)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 (3)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者病,莫能兴”,“兴”如解释为“高兴”,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一段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句话是说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兴”应解释为“起,站起”。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这是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曰”表示对话,应断开,“赐”是指“子贡”,应断开,排除AD两项,“今尔不修”,“尔”指“你”,“修”是动词,意思是“修明”,后面应有宾语,如从“修”后断开,那么“不修”就没有宾语,句子就不完整,故排除B项,选C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有误,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并非是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 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C.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D.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B. 《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D. 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 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C. 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 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上世纪90年代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开了家“眼镜肉店”卖猪肉谋生,2003年首次经媒体报道后,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的大讨论。2014年,陆步轩进入当地一档案局工作。今年他宣称辞去公职,与北大校友陈生一起在网上卖猪肉。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兴趣报告》,报告显示,初入职场的90后、95后倾向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后则是“个人兴趣让位于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占比最高,为43%。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00后的你,关于学历与职业,兴趣与发展有哪些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他的一生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我们应该从孙少平身上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 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B. 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 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

D. 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