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老规矩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自静默赏绳墨 凤凰择木,非梧桐不栖;夕阳余晖,非西天不息;落英缤纷 ,非黄泉不止。世易时移,然老规矩不移。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春秋,又不知体验过多少的风吹雨打,老规矩从繁盛到衰 败,又若凤凰般涅磐重生。终究,老规矩就如古老的歌谣一样渐入人心,抽不掉,拔不得。于静默中赏遍这老北京古老的“绳墨”,于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间寂静,欢喜。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方知繁华。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是文化的深深积淀,不得不让人惊叹。幼时总被祖父祖母强行灌输着这些思想,彼此总不禁对之嗤之以鼻,毕竟孩子们总认为被这些束缚。渐渐地当初的孩子已然成长,终是懂得他们的用心良苦。“跟长辈们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对人的尊重;“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个人修养也不能被冲淡,这都体现了家庭教育的良好。每一个老规矩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且行且珍惜。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倾了天下。 老规矩重新提起,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亦是文化的归属。很多人不理解北京的这些老规矩,就像听话本的人,却不是故事里的人。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入戏太深,我们演绎着,经历着。“规矩”是指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从当前现实来讲,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恢复“老规矩”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带来的精神危机。认知自身的文化,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追忆、重拾“礼仪之邦”的古老中国。 我自静默赏绳墨,赏罢它散落百家。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信仰被世人尊崇且学习。就像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一样,它们经历过太多沧桑,当再一次登上舞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实属不易。文化是需要继承的,是需要被发扬光大的。老规矩并不一定都是那样完美,我们要做的是改良它,然后推崇它。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纪,北京亦丢不了这些老规矩。就让老规矩陪伴我们,到遥远的地方。 你见或不见它,老规矩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它,老规矩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悟或不悟它,老规矩就在那里,太阳照常升起,去它的领地,或者让我们去寻觅。静默,如我;淡然,若它。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题目新颖鲜明,切合普通人生活的宗旨,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社会现象,是北京高考作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试题所给材料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北京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地守望、铺张浪费、挖掘别人隐私的无良媒体等,均与“老规矩”的规则理念形成了冲突,北京的一些“老规矩”逐渐地被年轻人淡出了人生视野,然而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尊重他人,与人为着、和谐相处等方式却没有被冲淡,回归传统文化必将成为历史的最佳选择。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坚守,在“国学”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顺应历史潮流.当然,恪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新潮并不矛盾,在国人素质被视为每况愈下的今天,“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立意,足较为理想的.当然,如果从传承与创新方向作更深人的辨让分析,自然可贵。写作构思: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我们虽然不认可被讥讽为这是“中华民族最缺德的时代”,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人的劣根性得到了最彻底的发挥.我们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缓。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在外国人的眼里,国人几乎成了“低素质”的代名词。之所以素质低,与丢失“老规矩”不无关系。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人的品德修养,“老规矩”正是品德修养的必修课。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素质和修养之所以有高低之分,家教、家风起了关键作用。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本题最好写成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专家论,《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文字写出了声音,传达出音韵美。请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写出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人名。

国初,主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右丞苏州,趣味澄明,若清沅之贯达。刘公梦得,杨公巨源亦各有胜会。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补写不超过15字。

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尤其是  ①                       ,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贺老六死去后,无奈中她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和鲁家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  ②                        ;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她变得神经质地唠叨,他们觉得那是一个人完全不中用了的症状,所以,  ③                 ,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

答:①                                                                      

 

查看答案

推论是一个从给定的事实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是错误的。请根据给定的事实材料,选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一项

事实材料:

3月24日,来自山西省示范性高中的一百余名高中生代表,在省团委会议室召开了模拟联合国讨论大会。该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消除贫困和跨国医疗援助。这个主题是由与会高中生代表选出的本年度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结论:

A. 与其他的同龄学生相比,与会的高中生代表对世界热点问题可能有更为浓厚的兴趣。

B. 这些代表中的绝大多数高中生,以前在自己的学校中从没有讨论过该次会议的主题。

C. 与会的高中生代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

D. 与会的高中生代表都来自省会城市。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

A. 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

B. 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

C. 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

D. “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