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许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许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 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名声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惟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未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把握叙事节奏的功底不同凡响。人物众多,行文从容舒缓,读来如同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些许调侃,漫不经心地品评着世态人情,弥漫着清淡隽永的意味。

B. 在本应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居然以近乎传记的笔法,花了近1/3的篇幅大谈凌河文士万锦堂的收藏癖好。这种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使整篇小说显得舒缓有致,动静结合,前后呼应。

C. 小说语言是很独特的文白交杂。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特别是对农民的语言、神态描写,很值得玩味。在浅近文言之余辅之以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乏幽默。

D. 万锦堂与农民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小说整体文气显得舒缓沉静,这部分则波澜起伏,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战争”,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动感。

2.划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一句该如何理解?

3.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D 2.(1)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为美玉的行为的辩解。(2)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3)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3.不同意。(1)对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2)对行文节奏的作用:“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一对关联,都用快节奏的短句形成急峻的语势,形成冲击力,使小说缓急有致。(3)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从情感出发,到了丧失理性的程度,甚至会歪曲事实。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人称,其中D项,“以他者的心理视角”错误,应该是“以万锦堂的心理视角”。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此题要求回答对“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这句话的理解,从上文的情节看,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为美玉的行为的辩解;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注意的角度看,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的形象的题目,注意结合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主旨的表达的作用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中的“妻子”是否多余,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如不多余,从情节推进的角度看,“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一对关联,都用快节奏的短句形成急峻的语势,形成冲击力,使小说缓急有致;从和主要的人物的关系的角度看,“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从情感出发,到了丧失理性的程度,甚至会歪曲事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预测1(2018·重庆市高三二诊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 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 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D.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就能保障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通过分析城市群模式的优势,论述了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具体路径。

B. 文章首段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C.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城市群内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D. 文章阐明了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城镇格局,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路径。

B. 不仅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之间也应该注意错位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C. 随着新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群的实体基础设施将被智慧基础设施取代。

D.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优先地位,要求我们在城市群建设中走绿色发展之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在现代汉语中,有停止、停放、停泊、停当等意思。人生虽匆匆,有时也与“停”密切相关。关于“停”,你有何值得诉说的经历与体验呢?或有何想要发表的见解与想法呢?

请以“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

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

①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候是节气的主要特征,从“寒蝉鸣”的立秋,到“蛰虫坯户”的秋分,再到“蛰虫成俯”的霜降,在某种意义上,①__。在一个个风凉露浓的夜晚,秋虫们竞相鼓起舌簧,或独奏或合唱。“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络纬鸣,懒妇惊”“秩過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这秋虫鸣或触动游子的愁情,或打发人们的寂寥,②____.从古至今,这生命的余音唱响在巨大的时空舞台上,③__,还是南腔北调的方言,表达的都是对大地感激、对生命的热爱。

 

查看答案

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下列句子,表达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 (  )

A. 村子里很静,杜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气地啼叫。果树的嫩叶,在四月的微风中絮语。蝙蝠,扇动着它那半透明的黑纱似的翅膀,在树枝间飞翔。(文学语体)

B. 细菌有三种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形体虽小,体积差别也很大。(科技语体)

C. “同学们,励志中学校园广播开始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校初三(1)班李想同学在省城折桂了!她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心鹜八极,倚笔驰骋……”(广播语体)

D. 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特制定本《森林法》。(公文语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