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B. “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C. 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 “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 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C. “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 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3.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下面是冬季奥运会的会徽,请根据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
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镶嵌着云石围板的紫檀木罗汉床,体现了古人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彰显了古人追求的“清雅”品位、古文人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
B. 2018年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结束,卫冕冠军羽生结弦获得金牌,成为自1952年以来,首位连续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选手。
C. 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D. 在中国人的餐饮中,远不是一个“吃”字能够概括的,它包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异常丰厚的人文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朱光潜在《论悲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摆脱不开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乙】在对“得”、“达”、“ 成功”的追求中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太执着、太固执地追求它时,它往往最难获得。这当然不是命运在开玩笑,而是因为过于固执地追求“得”时,我们会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境和冲动所攫取,这种心境和冲动又总是要阻碍我们获得成功。我们愈是得不到,便愈是想得到。于是焦躁、烦闷、不安、憎恨不时地侵蚀我们的心灵,人生在这里便陷入一种痛苦的折磨之中。【丙】因此,要不受“得”之累,就必须放弃对“失”的恐惧,既执著于此中,又超然于此外。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想得透才不致肤浅,想得开方不致狭隘。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
B. 急功近利
C. 侵蚀
D. 不致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胶是用驴皮煎煮而成,能补血滋阴、润躁止血的佳药,用黄酒烊(yáng)化后食用可养血祛(qū)风,减轻疲劳,早在北魏时期,就被当作朝廷贡品。
B. 嫉(jì)恶如仇、自命不凡而又滑稽可笑的堂吉诃德,模仿真正的骑士锄强扶弱,虽然以失败告终,其形象却至今熠(yì)熠生辉。
C. 蜚声中外的瓷器发轫(rèn)于郑州,而被喻为“一双巧手塑乾坤,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很多不善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讷(nè)。
D. 艺术家消弭(mǐ)了直观欲望与主观情绪,利用背景与主体物之间的色彩关系,或清晰呈现物品轮廓,或将其隐匿(nì),在背景中遵循物品的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