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12月以来,“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12月以来,“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其实,这个词条跟佛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秉持“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的青年。如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多走两步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

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佛系”世界,现在“青年” 词语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要素,在一定层面上,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心理的映照。甚至有人说,了解一个时代,去了解他所用的词,摧毁一个时代,去摧毁他所用的词。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比如文革时蹿红的“红卫兵”“革命”“运动”“破四旧”,以及建国初期使用的“抗美”“援朝”。在词的背后,是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情感结构,以及心理认同。 由是观之,“佛系青年”一词的走红,必然反映了某种荣格所言的“集体无意识”,是现在“青年”的普遍的心理认同——看淡一切,不谈走心,随缘随缘。 这个词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和嘲讽,但是嘲讽和批评这个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佛系青年”形容的是一种集体特征,而这种特征必然和某种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关,是一次借助于“佛系青年”这个词的集体情感爆发。 而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社会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会普遍有这种心理范式?这个是大命题。在现在的时代语境之下,“成功”给予年轻人太多的世俗压力。网络快速呈现的特点,使得“一夜暴富”不再是一个个人秘密,相反往往占据头条。人们渴求成功而又相对浮躁,在一个个成功神话的鼓励下奋勇前进。但是网络毕竟只展现了生活的一隅,大多数的人还是平平庸庸。在网络精英的对比之下和轻易成功的鼓说之下,大部分平庸的青年心里有着无限的失落感,于是转而求“佛”,成为“佛系”,看淡一切。其实这是面对生活无力而又焦虑的一种妥协。 生活的出路不只一种,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其实作为不同的个体,不一定要朝着一样的“成功”前进,虽然一处“荒芜”,但是别处“向荣”,也不会有“衰败”之感。发光在别处,找到自己定位和出路,这是“佛系青年”应该做的,而不是对一切都“佛系”,那生活只能对你说“嘻嘻”然后加上“不好意思”了。 这也是新时代,“青年”面对的关于个人和社会的挑战,更是时代自身的挑战,如何对抗这种文化心理,如何和所谓的“成功学”以及浮躁作斗争,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单独地责怪某一个人,而是要找到文化模式转型的道路,让社会,回归到它应该有的模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是典型的时事评论类材料,考生应围绕“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思考”的任务,针对争议表明态度,或围绕“佛系表现”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联系现实,挖出实质,指出利弊,谈出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有健康的生活态度。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网络流行词“佛系青年”做了解说,即“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秉持‘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的青年”,同时列出一些具体的表现,如“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多走两步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第二部分是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的态度,“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对于“佛系青年”的表现,考生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还可以辩证对待。支持:“佛系”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反对:这种生活哲学必然导致不求上进,漫无目的,没有目标追求,不愿背负风险,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奋斗、拼搏精神,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辩证:对于生活,无欲无求可以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工作、理想等要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如下: 要佛系心态,更要实干精神 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自我 奋斗者才有资格书写未来 悠哉游哉,时见花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人亦念其家。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行》)

(4)_______、千里烟波,__________。                            (《雨霖铃》)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 ___________ 的态度。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涉  务

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美于六涂哉          责:责备

B. 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任

C. 吏民之上                肆:放纵

D. 僮仆为之              信:任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用材                 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

B. 所以处于清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坐死仓猝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 莫不震慑,谓人曰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作务实的典范,再从反面历举各种“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出空谈的弊病和危害,反衬务实的重要性。

B. 晋朝南渡之初,士族尚受优待;但其后对士族的监管日趋严厉,官员稍有小人之貌,就严厉惩戒,社会风气得以好转,出现城里城外无人骑马的场景。

C. 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只有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过于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揭示时弊及其危害。

D. 本文运用语言既讲究句式整齐,或对偶,或排比,又间用长短参差的散体句,使得文章既有形式之美、气势之强,又自然流畅,气韵生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纵 有 小 人 之 态 皆 可 鞭 杖 肃 督 故 多 见 委 使 盖 用 其 长 也 人 每 不 自 量 举 世 怨 梁 武 帝 父 子 爱 小 人 而 疏 士 大 夫 此 亦 眼 不 能 见 其 睫 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

⑵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雨   水

李万华

①昨夜梦得一坡油菜花开,竟是“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在梦中,我以为大地的模样就是这样:金黄,暗藏柔韧的劲道。但是梦中有人说:风吹雨打,花落叶下。

②我在今天的某个时刻想起梦中油菜,便有些恍惚。我分明看见那是一坡一坡的花在梢上驰骋,但我相信别人所言的零落成泥。便是现在,我依旧对自己说:花的尸骨如同花开。

③这之前的某一日,我在老屋檐下闲坐。这是乡下,阳光没有杂质,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它旁边,一棵沙枣树歪着身子,旧年的妃色果子小如豆粒,果皮上布满黑点。想一想,如果每一种果子都如此闹脾气,不肯掉落,年长日久,果树会成为什么。一只猫咪跑过去,爬上大板夯筑的土墙,又从墙头跃到树枝上,停驻。看上去,它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墙头露出远山一角,清冷的风从屋外榆树的枝子上滑下,近处耍社火的锣鼓节奏铿锵。也有一两声鸦啼,仿佛冬季还未离去。我们喝咸茶,偶尔说话。脑中无舟楫的片刻散漫,清波亮出光斑。其间记忆自在身边游走,觉察时它们已经遥远,并不与我发生多少关联。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一扭头,我甚至看见多年后我们自身的白骨,在阳光里静坐。它们洁净、温润,泛着光泽,它们完好无损,姿态娴雅,仿佛正在轻颦浅笑。

④现在想起,那一天仿佛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又仿佛取自未来。眼下转瞬即逝,未来遥不可及,过去是什么,一棵沙枣树,抑或只是一场回忆?

⑤然而回忆未必可靠。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一场或许并不存在的相遇被男主人公回忆得历历在目,仿佛它刚刚发生,彼此的气息还没在花园的雕塑下散去,不过被另一个人忘记。如果遗忘表明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回忆,是否果真能杜撰出一个过去。

⑥这一日夜间,我听见窗外檐漏,滴答滴答,屋顶积雪正在消融。我有多久不曾见得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日那些冰凌挂在屋檐,雪水晶莹,春风沿着河道走过的情景,我并未生疏。一些情景日日重复,回想起来却如同空设,一些情景一旦露面,便被魔术长久定格。小时候接触物事存有局限,不能一一看尽,然而相待之心细腻专注。成年后,时刻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抑或山重水复,我们却已习惯顺水流逝。

⑦其实我并不知这是哪一日的积雪,我从乡下老屋回到小镇,它们已经存在,在楼层背阴的角落,树根,砖瓦的缝隙。它们在那里沉积,并且渐渐瓷实,它们的表面因此变成薄薄冰层,反射光芒,仿佛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并不依附。

⑧《礼记》说:“始雨水,桃始华。”这节候的物征,本以中原为主。在青藏高原,这一切都将姗姗来迟。

【注】①作者系青海人,在散文集《西风消息》中,她以“立春”“惊蛰”等节气为题写了一系列散文,此为《雨水》篇,有删改。

1.请分析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

⑵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

3.作者擅长运用富有内涵或情感的典型物象,请从文中选取三个物象并结合相关文本,分析其蕴含的内涵或情感。

4.有人评价李万华的文章“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历程的反观和思索”。本文表达了哪些“反观和思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B. “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C. 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 “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 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C. “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 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3.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