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菜。附近的小菜市场有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莱,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菜。蔬菜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菜。”我边说边挑蔬菜。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菜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给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菜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菜,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好些天,一说凉拌菜,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菜,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菜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菜。”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菜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说的摊位买了苋菜。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菜啊?”“我平时买菜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菜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菜不会携带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菜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一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菜市场的生鲜蔬菜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菜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妹妹家的凉拌菜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心是杆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菜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2017年第4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 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C. 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的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D. 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2.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1.B 2.⑴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⑵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令人感动、鼓舞,富有教育意义;⑶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点明并升华主题。 3.⑴小吴的秘密——卖给“我”凉拌菜的人的哥哥死于肝炎,引起“我”的胃不舒服,初起波澜;⑵刘姐的秘密——“我”经常去的蔬菜店的小吴得了肺结核,使“我”的心情不免沉重,再起波澜;⑶“我”在洗手间无意中得到的秘密——小吴、刘姐告诉“我”的秘密都是源于不正当的竞争,而且刘姐的做法受到了同样在市场做买卖的母亲的警告,令“我”顿时心旷神怡,小说达到了高潮。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手法,BD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暗示……并不相信”错误,写这些的目的是要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故选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的效果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结尾的方式,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时注意结合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此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效果为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从主旨的角度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升华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节选)

李向阳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最佳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能适应客观条件,但不完善、不合理。

B. 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导致了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问题。

C. 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逆全球化浪潮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D. 全球治理规则的非中性特征,是指国际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指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 第二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 第三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 文章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设2008年没有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如今全球治理的难题就不会这么多而严重。

B. 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足。

C. 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 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风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那里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必做)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氓》)

(2)《登高》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1.对这首诗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江城”句中“如画里”是说风景像画的一样美丽。

B. “两水”句中“两水”指围绕宣城的两条溪水,意思是说两条溪水清如明镜,将宣城镶嵌在镜的中央。

C. “秋色”句中“老梧桐”是说梧桐树的年岁很大了,“老”即古老。

D. “临风”句中“临”是面对着的意思,“谢公”即谢朓,“怀”是缅怀的意思。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 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 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 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2.下列四组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祖宗仁厚治天下         余与四人拥火

B. 轼若滂,母许之否乎     吾属今且所虏

C. 轼庐其上,过家不入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D. 辄能语要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 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 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 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