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用词语概括我国传统家教的特点。
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中国古代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第一,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他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摘自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真切描绘了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者善于捕捉江南冬天典型的景物,在细致的观察和细密的描写中表现主题。
B.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了作者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
C. 作者引用四句诗写雪景,按照时间的顺序,不仅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还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有高雅的趣味。
D. 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由远及近,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北国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开篇写北国的冬天有什么作用?
(2)闽粤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写江南的冬景时为什么要特地写闽粤的冬景?
3.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述构成了一幅幅图画,请依次简要概括。
4.将本文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两文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不同心境?
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分别写到了哪三种景况?请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谈谈你的看法。
3.说到牵牛花,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4.选文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加点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上学的路上,小明在小区碰见了邻居王奶奶,询问王奶奶的年龄: “王奶奶,请问您芳龄?”
B. 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既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更要紧跟老师的步伐,在碰见难题的时候,应该多向同学请教,多向老师垂询。
C. 今天是犬子新婚大喜的日子,我对各位高亲贵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感谢您给予犬子的深深厚爱。
D.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德高望重的王教授,请您抛砖引玉做个报告,指导同学们如何放飞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母校增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因为神话创作要想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
B. 在中国科协举行的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
C.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人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国家。
D. 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香港春节既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习俗,也融入了很多国际化因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香港年味”。
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小男孩,有着天籁一般的嗓音,他只要张口发声,就会让听者如沐春风,沉醉其中。
③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自1993年首次出现以来,“任仲平”总会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④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如今他的沙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仍然没有停滞。
⑤《秦腔》人物众多,世相缤纷。各色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大小事件纵横捭阖,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又彼此与主要事件相连,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多公司提出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前来应聘的女性敬谢不敏,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再次遭遇到了性别歧视。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