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

A. 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外貌由富态到干瘪,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人格由自尊到顽劣,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 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 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 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1.CD 2.答题要点: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答题要点: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特点及作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中“夸张”错,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夸张手法。这是针对人物形象设题。D项,“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要批判的是苦难的社会和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而不是世态炎凉。这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故选C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有关女人流泪的描写,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流泪的原因。第一处,“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前面讲述了她的境遇,再从她反复强调“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可以分析出,她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自己遭遇的不幸,也因为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不得不出来乞讨的处境。第二次,“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前面描写她接受“我”帮助时的表现是“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可见此时的流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遇到好心人,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考查的是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和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理解,“人”是指谁;“少”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来看,此处的“人”是指文中的妇人,也指她代表的一类人;“少”的意思不是人肉体的死去,而是指精神、灵魂的死去,尊严的丧失。小说中的妇人,她是肉体虽然还在,但她作为人的尊严、人格都已经不在了,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恶劣的生活环境。她代表的是生活中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人性被扼杀掉的一类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教育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了一些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B. 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这导致有些人忽略汉语学习。

C. 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这值得汉字教育者深思。

D. 许多学者不断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论述了汉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将汉字教育作为战略工程的观点。

B. 文章阐述了汉字教育遭遇的两大问题,从反面论证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作对比,对汉字教学采用拼音法提出了疑问。

D. 文章以近年出现的有关汉字教学方式的实验为例,肯定了它对完善汉字教育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繁荣发展,是因为有汉字作为根基。

B.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从而出现更多的提笔忘字的情况。

C. 许多学者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对汉字教育进行教学实验,值得学习。

D. 只要我们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汉字教育定会焕发新的生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最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交通出行方式,它带给市民许多便利,但是也凸显不少问题,诸如占道、乱停和安全隐患等。2017年3月26日,上海一名11岁小男孩在骑行共享单车(ofo小黄车)过程中,与一辆客车相撞身亡。2017年7月19日,死者父母将ofo连同肇事方诉至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索赔878万元,其中750万属于精神损害赔偿金,并要求ofo立即收回所有机械密码锁具并更换为更安全的锁具。(摘自7月24日《大河报》)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片段,并概括文中对“幸福”的三种看法。

幸福感是一个主客观结合的生存整体状态评估。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他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出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大众幸福学的前五方面都可以说是包含在“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中了,有效的心理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先天遗传素质”的不足,是追求幸福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努力去实现的。只有自由关系到幸福的“后天环境”,需要放在一个更广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和实现。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来说, 这个大的环境是“福祉”,而从伦理学或哲学来说,就是“好生活”。从社会“福祉”和“好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幸福与自由的关系,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作为自由的发展》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阿马蒂亚·森特别关注的是,幸福到底是指什么?幸福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他认为,如果财富能在社会中能得以公正分配,财富和GDP确实是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能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但是,财富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财富能帮助人们得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财富本身并不是价值。阿马蒂亚·森提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能力扩展理论,既不同于功利主义把幸福等同为主观的满足和快乐,也区别于市场主义把福祉简化为财富或收入的增长。他强调的是提升社会的整体自由,以帮助所有人都能获得有价值功能的能力,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幸福。(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___。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__ ,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 “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我请你喝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