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你一定写过很多作文。其间肯定有过困惑和纠结,也肯定有过创造...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你一定写过很多作文。其间肯定有过困惑和纠结,也肯定有过创造与快乐。请以“让我欢乐让我忧”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让我欢乐让我忧 黑夜来临,我总伏在窗前细数天空中的繁星,虽然我明白我永远也数不清这无尽的繁星,但我仍不知疲倦地数着,数着…… 我很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名字,可悲的是这样一个好的名字却给了一个并不好的女孩。我,没有高挑的身材,也没有乌黑的长发,更没有骄人的成绩,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孩的成长历程也就只剩下自卑了。一向以来,我始终认为的的成长中既没有传奇色彩,也没有闪光点,所以我始终都弄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成长? 我曾用尽一切力量想要拒绝成长,但始终免不了成长。我羡慕那些尖子生,虽然他们在提到清华、北大时两眼才会放光,但是我尊重他们,可悲的是,我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我也羡慕那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野孩子”们,虽然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奢望,也不是人所说的“好学生”,可叹的是,我没能加入他们。我渴望自由,但却不乏有些懒散。于是,好与坏,是与非,这一切也就慢慢融于我的成长之中。 一个固执的孩子是很难再回头的,但是一件事,使我从此改变了想法。 一天下午,我和父母一同出去吃饭,突然,一阵喧闹声吸引了我的视线。原先,是一名小乞丐来讨吃的,却被赶出去。“叔叔阿姨们,行行好吧,给点饭吃吧……”那个男孩大概七八岁吧,他的脚上穿着一双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破拖鞋,身上穿着一件旧得不能再穿的破衣裳,头上还顶着没有沿的老布帽,样貌还真可笑。他大概好久没吃东西了,手腕裸露的地方,能够看出他那瘦骨嶙峋的身子,嘴唇冻得发青,脚也成了青紫色。这个男孩也许并不个性,他但是是众多乞丐中的一个,但就是他,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他,过着自由的生活,不用学习,每一天只须要讨饭。而我,只到此刻才明白,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乞讨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对尊严的放弃了,这也意味着他的成长始终离不了一层黑色的阴影。望着小男孩那无助的眼神时,我居然没有办法帮他。我再一次感慨到:成长?为什么? 我不再羡慕别人的成长历程,也不再怨恨自己的成长历程,因为我明白,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选取方式来成长,而我的成长也是我自己来选取的。或许他会一向平凡下去,或许他仍会充满烦恼,但我此刻快乐的成长着,因为我找到了那种近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我们拒绝不了成长,正如我们拒绝不了太阳明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我们拒绝不了成长,正如我们拒绝不了城市里每一天的红灯绿酒…… 我们拒绝不了成长,正如…… 夜又来了,繁星依旧会闪烁,我也依旧会数它,而如今的我,数的不是繁星,数的却是对成长的感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命题,“让我欢乐让我忧”,“欢乐”“忧”是文中的情感,这说明文章里应包含两种情感,且这两种情感应是由同一个对象引发的,这就要求考生可以偷偷的给标题添加一个主语,即“……让我欢乐让我忧”;且从标题中的“我”可知,本文应采取第一人称,应是从“我”的角度来写某一对象给我带来的感受。材料中还提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你一定写过很多作文。其间肯定有过困惑和纠结,也肯定有过创造与快乐”,这其实已经暗示了一个写作对象,即“写作”, 那么考生就可以偷偷地给标题添加一个主语,即“写作让我欢乐让我忧”,考生可以写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纠结,同时还要写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参考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写“成长让我欢乐让我忧”“语文让我欢乐让我忧”“考试让我欢乐让我忧”“网络让我欢乐让我忧”“假期让我欢乐让我忧”等等。再看题干对体裁的要求,要求写的是“记叙文”,这就要求考试运用好各种描写的方法,要尤其抓住“我”“欢乐”“忧”的表现。而且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要举办诗歌朗诵会,请在下面两首诗歌后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串场词,使之衔接自然。(每段不超过50字)

戴望舒《雨巷》

串场词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串场词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2.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在这首小诗中,“秋”和“海”两个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只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是

D.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来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 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

C. 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D. “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 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 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 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