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两成人曾受到电信诈骗恐吓。《报告》显示,有26%的人每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两个以上的骚扰电话。即便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也达9%。

60%的人不知如何维权。《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的应对措施。

量刑过轻震慑力有限。《报告》认为,尽管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诸多法律规定,但基本都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乃至规范性文件中。因此建议,应尽快通过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能对相应的法律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整合。

(摘编自《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六成人不知维权》)

材料二:

图1全国电信骚扰地区排行

注:由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相比其他区域样本量相差较为悬殊,故未列入比较。其中,香港有很多受访者收到骚扰电环,澳门有较多受访者收到垃圾短信。

图2:个人信息及隐私被侵犯后未能维权原因

(资料来源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材料三:

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了解到,从2017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将正式施行。这部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打击公民个人信息数据被非法获取、泄露或者非法使用的犯罪行为。

在《网络安全法》施行前夕,华西都市报一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相关人士。总队相关人士介绍。《网络安全法》是一部基础性法律,而在之前,这方面的规范都是一些规章制度,上升为法律后,就为更好地开展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网络安全法》正式通过后,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最高法、最高检做出了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除了姓名、身份证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还有行踪轨迹等也纳入这一范畴。

司法解释明确,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房产中介之间交换公民个人信息也已经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对于刑法相关规定中“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入罪10种情形,包括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的;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

四川警方为严厉打击网络攻击违法犯罪行为,2017年组织开展了打击整治黑客攻击破坏和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2017年5月31日,收集挖掘教授黑客技术、提供黑客工具类线索521条;收集挖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线索485条;抓获行业“内鬼”18人。同时清理相关违法有害信息1.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5家、封停即时通讯号码1800余个,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摘编自《<网络安全法>来了贩卖五十条个人信息可入罪》)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显示,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骚扰程度,与所在地经济发展程度基本成正比。

B. 从参与调查人群对电信骚扰的反馈情况来看,收到最少骚扰电话与最少垃圾短信的地区一致。

C. 调查数据显示,在明确自身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而临侵害时,相当一部分人不清楚维权的方式。

D. 相当一部分参与调研者维权意识不强,因个人利益未受损、程序烦琐、成本高昂而放弃维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证件复印注明用途、处理好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和手机号变更后的相关事宜,信息就不会泄露。

B. 至今,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仍然存在量刑过轻震慑力有限、没有统一的较全面的法规的问题。

C. 《网络安全法》只用于打击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被非法获取、泄露或者非法使用的犯罪行为。

D. 未经他人合法授权,无论以哪种途径获取或发布他人的行踪轨迹,均违反了《网络安全法》。

3.针对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这一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从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者、政府相关部门三个方面简要概括。

 

1. B 2. D 3. ①公民个人,要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并加强防范。②信息使用者,必须依法获取、使用与保护个人信息。③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法律、加强宣传,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缝权成本,加大打击信息犯罪的力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收到最少骚扰电话与最少垃圾短信的地区一致”错误,从图1可看出“收到最少骚扰电话与最少垃圾短信的地区”不一致,收到垃圾短信最好的地区“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甘肃”,而收到骚扰电话最少的地区“黑龙江、新疆、西藏、吉林、宁夏”。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信息就不会泄露”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的做法会降低信息泄露的危险,但不能说一定会泄露。B项,“仍然存在……没有统一的较全面的法规的问题”错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有《网络安全法》。C项,“只用于打击……”错误,原文说的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可见还有其他用处。故选D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这一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从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者、政府相关部门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然后要浏览三则材料,圈出直接陈述做法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导致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因素,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结合“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分析可知,公民个人,要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并加强防范;结合“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逢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房产中介之间交换公民个人信息也已经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分析可知,信息使用者,必须依法获取、使用与保护;结合“尽管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诸多法律规定,但基本都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乃至规范性文件。因此建议,应尽快通过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对相应法律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整合”,材料二的图二内容及“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八罪10种情形……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分析可知,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法律、加强宣传,简化维权程序降低成本,加大打击信息犯罪力度。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注: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被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儿,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几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地,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

女孩儿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儿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儿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儿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儿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到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儿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儿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子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儿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儿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儿走后不到一年,那种灵芝做成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那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种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痛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却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位女孩儿,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们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儿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儿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儿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她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床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学费。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女孩儿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儿,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幺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了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儿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没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不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位做小保姆的女孩儿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我”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 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第一位做小保姆的女孩儿的房间,女孩儿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了女孩儿的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是假药却仍然花儿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位小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通过叙述两位小保姆的故事,抒发了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 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 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 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 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 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 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 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 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 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8月23日,南宁机场。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事发原因是受台风影响,航班延误,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最终,警方赶到现场,劝离了进入柜台内的孩子。

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批评“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也有网友指出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安排及服务不到位,导致旅客情绪激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为方便出行,某校园推出ofo小黄车。下图是小黄车使用方法及规则。请把这个示意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