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不自由才有自由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换言之,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正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所以老师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复;所以孩子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逐步成长,减少了玩乐的时间,增加了读书的时间。 到了十八九岁,各方面都渐渐成熟,对于社会的现实都多多少少的有了些许了解。成熟懂事一些的,体会到父母、老师的苦心,依旧好好学习,走在早已定好雏形的步向成功的人生大道上;叛逆一些的,则整天想着如何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自由。 自由,一个多么吸引人的字眼!自由是什么?在有些人看来是指自己的一切言行不受拘束,不受他人干涉——绝对的自由。呵呵,绝对自由?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各方面都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也没有绝对自由,更何况是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 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人类社会之所以与大自然中的动物界不同,就是因为有许多明确的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而这些人们自己提出的条条款款,又必须靠人类自己自觉遵守。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适应了各个条款,逐步控制了自己的欲望,逐步建立了发达的人类文明。而在绝对自由的大自然,动物界依旧保持原样,弱肉强食,与人类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 人们在看似不自由的社会中进步,动物在看似自由的环境中原地踏步。人类的社会有许多限制,亦有许多宽松,有不自由的领域,也有自由的领域。动物界一视同仁,没有限制,没有宽松,有的只是自由,绝对的自由。当人类社会不再拥有这些规章制度,人们不再遵守法纪法规,人类的社会则变为另一个动物界。 人们遵守法纪法规,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意识是从小被灌输的,被教导的。正因为这样才根深蒂固,从潜意识里让我们遵纪守法,维持社会的平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教导,而是给予绝对的自由,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长大后是个“土霸王”(如果他能成长为有思考能力的人,而没有退化为野兽的话),不讲道理,为所欲为,危害乡里。 人们在社会中有自由吗?有,当然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以及各地风俗信仰之外,就是自由的空间,随便你如何发泄自己的欲望,没有人过问,没有人干涉。比如说你什么时候吃晚饭,晚饭吃什么,菜如何烹调都是你的自由;你想看什么书、电视,进行什么娱乐都是任由自己去安排。 文明需要规章制度,人们需要自由。在两者的协调中,人们得到了相对自由。在遵守规章制度,牺牲掉一些自由的同时,获得另一些自由,享受更有序的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绝对自由,我们也不需要绝对自由。自由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文明社会的高等动物来说是指自己的一切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妨碍、伤害他人的言行不受拘束,不受干涉。 拥有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没有绝对自由,只有相对自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分析所给材料很简单,有两句话,一是“一些同学总认为”生活不自由;二是“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认为不能“盲目地让孩子自由”,抓住这两点进行思考即可。(一)参考立意: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把孩子框在框框里圈养,要引导,而不是约束。盲目自由不如约束:孩子自制力差,盲目的不加管教很容易“学坏”,要谨慎考虑孩童教育,不能不管教,还不能管教太严。1、请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就是“一些孩子”认为父母“管着”老师“管着”,“没有自由”;一位西方教育家不能“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对孩子的管束与自由”的问题。2、所谓辩证分析,就这个问题应该理解为——物极必反,讲究程度,讲究分寸;要一分为二,大多数的问题有利有弊。就是不要说绝对话、过头话,不要褒扬无极限,贬低无底线。任何问题都有限度,都有好的一面、不利的一面。①从自由这个角度谈,没有约束的自由,就是放纵。所以,自由不是放纵,不是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这种思维应该谈到。就像修剪树木,自由的生长,不是旁逸斜出,否则就是歪才、不成材。②从管束这个角度看,适度地约束是必要的。孙猴子尚且戴上紧箍咒,才修成正果取到真经的。无论侧重那个方面,都要有前提:自由,必须有约束;约束,必须给以自由。自由与约束都必须是适度的、恰当的、理性的。指出适度的自由与适度的管制,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一味强调个性自由以及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都是错误的。如果按议论文的程式来写。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在文中要明确、突出,尤其要强调论证过程,不可以罗列论据、讲述故事来替代论证。议论文强调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条理要清晰,结构要合理。写作中要注意及时分出段落,一段文字只集中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要东拉西扯,导致文章缺乏层次感。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助学贷款发放及资金支付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同一种鱼,①__________。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之所以发声,②___________。现在,沿海的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的现象,③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消费转变为感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转变为情绪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实体书店一味地          ,终将被社会的这个趋势浪潮所淘汰,因此实体书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很多实体书店也          积极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实体书店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就容易出现实体书店“忘本”的情况,实体书店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淡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书店经营业态。

当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转嫁单一地销售图书难以维持生计的危机,在销售产品中引入了各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本是          ,但是有的实体书店却          ,在书店内卖起了衣服、帽子、包包等产品,有的实体书店还利用新媒体进行恶性营销,这显然是淡化实体书店社会责任的行为,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实体书店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场所,应该有所坚守。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B. 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C.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D.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设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进行受众细分

B.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

C. 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 并且进行受众细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  无可非议  随心所欲

B. 孤芳自赏  处心积虑  无可厚非  无所不为

C. 故步自封  绞尽脑汁  无可厚非  随心所欲

D. 孤芳自赏  绞尽脑汁  无可非议  无所不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唐)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微风吹来,让诗人想念起故人,盼望其来到。用语朴实,直抒胸臆。

B. 颔联写诗人怀疑故人来访,于是打开房门探看,惊动了晚上静谧的竹林。通过动作和心理刻画,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切。

C. 颈联写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以动写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营造了一个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

D. 尾联写诗人期盼风能吹入室内,为他拂掉琴上的尘埃,含蓄隽永,语意双关。“何当”二字,流露出埋怨与渴盼之情,寄托思友的主题。

E. 全诗构思精巧,以“闻风”为明线,以“寄(思)”为暗线,临窗寄思,风语传情,触景生情,描写细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诗人是如何将“风”与情感勾连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