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 张中行 ①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行

①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②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了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跋山涉水约五十里,很累,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紧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了门,往前望去,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得意。早晨,天微明,我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③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城。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 先是通县,后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到的是《诗经·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离开通县,到了北京城。我住内城,常到外城,并不断出城,可以说,生活总是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有时是与三五友人往玉泉山,坐山后,共饮莲花白酒,然后卧林中草地上听蝈蝈叫。更多的是与墅君结伴,游农事试验场,麦泛黄时,坐麦田中听布谷叫;晚秋,坐林中土坡上听蟋蟀叫。一晃几十年过去,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⑤随着拆城的一阵风,我第一次见的香河县小城也没了。但因为时代近,变化的迹象易寻,城基,东西南北门,中年以上的人还能指出来。我近年有时到那里住个短时期,住所在东门附近,常常经过旧的东门和城东南角,就不由得想到昔年有城时候的种种: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只是可惜,去者日以疏,至少是有时候,我对影感到寂寞,东望云天,确知已经不再有那个小城,连带的也就失去许多可意的,就禁不住为之凄然。不免有黍离之思,曾诌七绝一首云:“绮梦无端入震门,城池影尽旧名存。长街几许升沉事,付与征途热泪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但接下来的笔触从历史人文转入个体经验表达,少了哲理意味,却多了情感抒发。

B.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如游历香河县城的叙述中作者感慨当初“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

C 通县城门外,作者默诵《诗经》却没有思念的“伊人”,更多的是触景生情而已;而在北京城外想起李义山的诗,却是真的对故人有所思。

D.全文围绕“城”展开,却没有注重对城的介绍,而是将自己与城有关的故事缓缓讲出,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人生感悟,内涵丰富。

2.文章第②段详细追述作者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其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3.本文写作者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串全文。请回答这种复杂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 B 2. ①作者善用文言词语,如“之’’“其时’’“较于”“皆为”“如”等,古朴典雅,意蕴丰富;②用较多成语,如“甘居下游’’“跋山涉水”“八面威风’’“自惭形秽"等词,也使文章典雅有内涵;③多用短句(或动宾搭配),如“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语言简练而富于节奏感。 3. 作者选取的复杂的情感脉络是“思",即对人生的思索,对故人和故地的思念。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城,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②层层推进,使文章逐步深入,作者先写自己游香河县小城,再到通县和北京,经历不同,感悟不同,情感哲思逐步深入;③复杂的情感脉络安排,也有利于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深思,产生情感共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说法错误,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本文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故选B。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二段作者详细追述自己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文段)语言特色能力。赏析(文章)文段的语言特色,一般从用词、句式、手法、人称使用、语言整体风格等角度进行赏析。具体作答时,先点出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该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赏析文章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可发现本段词语运用上:运用了大量文言词语和成语,句式上:多用短句。答题时,结合第二段具体内容,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写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穿全文,指出脉络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感脉络及其作用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本文写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穿全文,指出脉络。答题时,通读文章先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圈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而把握情感脉络。本文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事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带有一定批判色彩,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然后说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先回忆自己小学时游香河县小城的兴奋、得意,并感慨当初“不像现在的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接着写当年居住在通县县城,写“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虽然不记得自己当时在那里“思”些什么,可是当时的生活印在心里,且“值得深印在心里的”,表现出对当时那段生活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居住在北京城,与城有着“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怀念那是与三五朋友共游,喝酒的情景。后来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并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后来“拆城”,第一次见到的香河县县城没了,可是每次走过以前熟悉的地方,就会想以前的种种,生发出一些感悟“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产生“黍离之思”。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选取的复杂的情感脉络是“思",即对人生的思索,对故人和故地的思念。第二问: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也就是考查学生分析安排以复杂情感“思”为情感线索的好处。答题时,可以从文章结构线索、情感抒发、内容主旨表达以及引起读者共鸣几个角度考虑。比如,本文以“思”为情感线索,明写城,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使文章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作者在写自己与城有关的经历时,先写自己游香河县小城,再到通县和北京,经历不同,感悟不同,使情感哲思主旨逐步深入。而情感哲思逐步深入,更容易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深思,产生情感共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从家庭里的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诫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至15岁受“小学”教育,16岁、17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学”教材,此书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编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B.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

C. 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

D. 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作用,可补充论证第2段的论点。

B. 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母仪如孟母的事例做论据。

C.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

D. 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等,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就会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B. 如果学校采用丰富恰切的诚信教育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效率。

C. 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就能做到诚信做人。

D. 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对偶佳句的内容与所属类别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④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A. ①风流人物   ②风月情浓    ③君子之交    ④腹有诗书

B. ①风月情浓   ②君子之交    ③腹有诗书    ④风流人物

C. ①风流人物   ②君子之交    ③风月情浓    ④腹有诗书

D. ①君子之交   ②腹有诗书    ③风月情浓    ④风流人物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人的辞职申请,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公司在我毕业时,立即起用我。工作以来,公司每临困局,我必鼎力相助;公司上市,我也深感光荣。因令堂身染重疾,不得不侍奉床前。现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望同意。

我愿推荐王华同志担任研发部经理一职。他爱岗敬业,曾忝列清华,已取得多项技术专利,必然不辱使命。我也将做好交接工作,自愿惠赠本人专著一套,以供公司使用。

最后再次请求公司领导同意本人辞职,不胜感激.

修改:①将“    ”改为“    ”②将“    ”改“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⑤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         。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         ,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B. 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 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D. 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 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C. 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 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B. 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 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D.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