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杜甫 岳飞 苏东坡 张衡 张自忠 钱学森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保家卫国 感怀时事

 

①杜甫和苏东坡,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②岳飞和张自忠,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③张衡和钱学森,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语言运用中的句子仿写。句子仿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协调等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就本题而言,考生首先需要注意句式,不过句式难度不大,仿照所给的例句句式即可。其次,需要注意内容的贴切:“文学贡献”“科技成就”“爱国精神”是统领材料中人物及行为事迹的核心词。“爱国精神”对应岳飞、张自忠、杜甫、钱学森,但是结合“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来看,只有岳飞和张自忠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岳飞、杜甫、苏东坡,但是由于“爱国精神”里已经选了岳飞,因而“文学贡献”里只能选择杜甫和苏东坡;剩下的张衡和钱学森就是对应“科技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①内容恰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材料:

①金庸,男,浙江海宁人,②系我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③40年代先后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和东吴大学法学院。④著有《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射雕三部曲”)等。⑤其武侠小说尤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见长。

学校邀请金庸与同学座谈时,清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所有落后民族的独立、建国乃至发展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而且还是在20世纪欧美政治发展提拱的多种道路选择和观念冲突中曲折前行的。“九一八事变”后叶家第五代兄弟与父辈在政治上        ,包括他们兄弟几个不同道路的抉择,就是中国政治社会本身20世纪初以来艰难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缩影。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哪怕有日本的大举入侵,也并不意味着国人从此就会,     “兄弟阅墙,外御其侮”。中国社会政治人心的警醒、凝聚,杭日战争的酝酿、发动与坚持,特别是面对如何抗战和将来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的问题,在“九一八”甚至“七七”之后,也都还是一个     反反复复、曲折且艰难的选择过程。但第二,也是最明显的,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正在被迅速打破,一个日渐多元的矛盾冲突剧烈的新的时代正在快速到来。

上海图书馆这套战时民国旧书所反映的,恰恰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现象,却始终在     地发生着急剧变化的过渡时代。这套资料中的一些内容,用今人的眼光和知识来看,(    )有的资料更是明显地具有政治偏见或虚假宣传的色彩。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这也是那样一个转折的或过渡的时代所具有的重要特色之一,而未必都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没有时间推敲与核实事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道扬镳 恍然大悟 积羽沉舟 潜移默化

B. 分道扬镳 蟠然醒悟 积沙成塔 潜移默化

C. 背道而驰 恍然大悟 积沙成塔 潜移默运

D. 背道而驰 蟠然醒悟 积羽沉舟 潜移默运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就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政治社会本身艰难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缩影。

B. 本身就是艰难发展的中国政治社会20世纪初以来的一个阶段性缩影。

C. 本身就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政治社会艰难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缩影。

D. 就是20世纪初以来艰难发展的中国政治社会本身的一个阶段性缩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各种资料之间甚至存在矛盾冲突,甚至是不准确的,

B. 各种资料之间甚至是不准确的,甚至存在矛盾冲突,

C. 甚至存在矛盾冲突,各种资料之间甚至是不准确的,

D. 甚至是不准确的,各种资料之间甚至存在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_____,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2)《论语》中的“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3)《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②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③冥冥:悄然。④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正芳,山西布政使。父㵾,陕西参政。文祥自幼俊异。弱冠举于乡,成化末登进士。万安当国,重其才。以孙弘璧与同榜,款于家,文祥意弗慊也。未几,孝宗嗣位,即上封事,略曰:祖宗设内阁、六部,赞万几,理庶务,职至重也。顷者,在位多匪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官,公行贿赂。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国宪,择谨厚者供使令。更博选大臣,谘诹治理,推心委任,不复嫌疑,然后体统正而近习不得肆也。

臣见登极诏书,不许风闻言事。古圣王悬鼓设木,自求诽谤。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昔李林甫持此以祸唐,王安石持此以祸宋。远近骤闻,莫不惊骇。愿陛下再颁明诏,广求直言,庶不堕奸谋,足彰圣德。大率君子之言决非小人之利,谘问倘及,必肆中伤。如有所疑,请试面对。

疏奏,宦官及执政万安、刘吉、尹直等咸恶之,数日不下。忽诏诣左顺门,以疏内有“中兴再造”语,传旨诘责。文祥从容辨析而出。谪授陕西咸宁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论救,不纳。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复请召文祥及汤鼐,纳崇文言,且召陈献章、谢枭等。时安已去,吉、直激帝怒,严旨切责之。廷臣多荐文祥,率为吉、直所沮。

弘治二年以王恕荐召为兵部主事,监司以下馈赆皆不纳。到官未逾月,复以吉人事下狱,贬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征苗,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荐为监司。文祥曰:“昔以言事出,今以军功进,不可。”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B. 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C. 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D. 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举于乡”的“弱冠”,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成化末登进士”中的“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古代科举殿试及第的人。

C. “疏奏”中,“疏”指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疏”与“奏”的所指内容是一样的。

D. “弘治二年”中,“弘治”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文祥从小英俊非凡。很年轻就乡试中举,颇有才气,受到当权者的重视。

B. 李文祥重视人才的选用。在给皇帝的奏疏里,他建议选用谦虚忠厚的人,还要广泛选择良臣,放心重用。

C. 李文祥遇事从容不迫。在遭到执政者厌恶、责问、贬滴后,他因为从容辩驳而被解救。

D. 李文祥正直无私。不接受赠送的财物,被贬后因军事才能而被举荐,可他坚决请辞。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

(2)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