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A. 绿叶红花映山前...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A. 绿叶红花映山前    B. 风摇竹影到幽斋

C. 梦随春风到天明    D. 风吹萤火到满园

 

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要根据句子的意境、对仗、形似和神似等方面综合考虑。如从意境方面,题干中上联点出了月夜、花香飘荡、小院的意境;而B项竹影、幽斋所表现出的意境跟上联相吻合。从形似神似方面看,月对风,花香对竹影,也非常吻合。所以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说法,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2)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驾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 ”,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4)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 支党余两千人论死, 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有诏原之——原:追究根源    B. 郡人勒碑以颂——勒:刻

C. 故卒复唐嗣——卒:最终    D. 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 ①⑤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B.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C.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D.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 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 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 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②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③段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有生命在黯淡和严寒中坚韧、执着地坚守,终于盼来了春天。

B.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C. 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象、怀念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烟囱如林的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D. 本文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2.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划线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