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迂”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泪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国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頂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客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嘀其糟而啜其酶?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鯀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鯀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原来,鯀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釆会和一枰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面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人,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面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1. A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表述过于绝对”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最为集中的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五段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故选A。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各国国君”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最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汨罗的原因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C项,“因而”说法错误,从第八段可知,屈原同情和赞赏鲧与“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没有关系,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作者的观点;D项,“层层递进”说法错误,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结构。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一段“《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客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作者没有涉及司马迁对《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王逸和司马迁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这份通知在格式、内容和语意表达上有4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今天下午在政教处办公室召开班长座谈会,围绕以“为红十字协会献爱心”为主题,开展、筹备、策划衣物捐赠活动,请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政教处

11月2日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等填空。

(1)《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____________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

(2)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____________。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句中的“山东”所指的地方是____________

(4)《诗经·小雅·寥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来用“怙恃”为____________的代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里。事母至孝。扬州辟为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米。”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

1.下列各项中,与“扬州辟为从事史”中的“辟”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B.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下列各项中,与“尊老在东”中的“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B. 隅已逝,桑榆非晚。

C. 奚土之九万里而为?

D.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下列各项中,与“见称于乡里”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攻读经典名著?初读时要慢、细、深,一步一个脚印,以便深入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会其技巧、思路和观点。我们的思想常常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自己。细读第一遍后,留下许多问题,读第二遍时会解决一些,同时又可能发现一批新问题。如此细读几遍,到后来便越读越快也越读越觉得薄了。这时可顺读,可反读,也可就些专题读。倾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三种读法,不可或缺。如是反复,最后才能____________,得其精萃。到了这时,绝大多数问题已经解决,留下少数几个,往往比较深刻,不妨____________,慢慢琢磨。白天攻,晚上钻,梦中还惦着它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反正不攻下来就没个完。到最后可能还剩下极少数顽固分子,那就转入持久战,时时留心,处处注意,一旦得到启发,就可____________,有的甚至可以成为新的起点,导致新的发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急于求成    登堂入室    精益求精    举一反三

B. 急于求成    提要钩玄    锲而不舍    一通百通

C. 信马由缰    登堂入室    锲而不舍    举一反三

D. 信马由缰    提要钩玄    精益求精    一通百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B.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C. 不成拋掷,梦里终相觅。

D.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