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来电 张晓东 ①西安城北行百十里许,有一个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来电

张晓东

①西安城北行百十里许,有一个古老而繁荣的镇子,就是我的老家庄里镇,我母亲就独居在镇里。从镇子再朝北十几里地,就到了乔山山脉的边缘。翻过一座山矮,眼前一片平整开阔的川道。母亲的娘家,就是说母亲的母亲就生活在那里的一个小山村。

②母亲啊!你人缘很好,也因为你一个人居住的缘故,所以串门的人特别多。家里偶尔有些重活,邻人们也都帮着你干了。所以你并不孤单,甚至不乏热闹。我一般两到三周曰去一次,也就是陪你说说话,请你吃个饭,走时留点钱。如果三周过了我还没回去,你就会打来电话,说:“你最近忙啥哩?哦,没事?我也没事,就随便问问。”接到这样的电话,我就赶紧跑回家去。我知道,你是嫌我期限过了还没回去。

③回到家里,你会亲自给我泡上一杯好荼,是我送回家的、你舍不得喝的好荼。然后坐下来说些闲话。如果我没有吃饭,你就去厨房很快擀一碗面条来,外带一两盘凉菜。但你并不吃,只是坐在对面,摇着扇子看我吃,或者说等着我吃。无话可说的时候,你会用一种探寻的目光觑我,似乎有什么提议。可我一看你,你却目光揶开了。我当然知道你的心思,但我就是不说破,看你咋办。你三番五次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索性到院子里转一图,再回来的时候,你似乎下了决心,直视着问我:“你不急着走么?”你这句话一出来,我就想笑,我问你:“咋?又想去看你娘了?”你一听,释然笑,说:“就是,好久都没有去看你外婆了,这不是趁你有车么!”两周前才去过,也叫个“好久”?我笑着说那就走吧。你一听騰地站起身来,丢了扇子,旋即跑进里屋,换了一身出门的衣服,提上你装钱的小包,轻快地说:“那赶紧,到北头停一下,给你外婆买点菜,再买点水果。”这句话早已成了经典戏剧台词,每到此处你定要重播一番,几乎一字不差。

④母亲当初由山里嫁来镇上后,除了正常的相夫教子、参加生产劳动,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反哺她的娘家。她对我几个舅舅的帮助,大大超出了一个农村妇女的能力,由此导致我的父亲时发怨言。母亲每年都会把外婆接来住上几次,每次十天丰月不等。但我觉得外婆每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她们母女每次都会斗嘴吵架,最后以外婆负气回到山里而结来。过后不久,外婆又笑呵呵地来了,接着又生气地回去了。母亲就给我哭诉:“你外婆这人不讲理!”让我觉得可笑。俗语说“多年母女成姐蛛”,我看是采然不假,哪有不吵架的姐嫌呢!

⑤去外婆家的路上,有一段狭窄的山路,路边长满了粗硬的灌木和枝条伸张的花椒树。每次路过,车身都被刮擦得刺啦作响,底盘也被凸起的车辙顶得咚咚有声,让我很是揪心。但看母亲,她却无事人一样看着窗外。有次我开玩笑问她:“为了看你娘,把你儿的车刮成这样,你也不心疼?”结母亲说:“车不就是用来刮的嘛!“咦!一向会过日子、爱惜家物的母亲怎么会说出这么通脱的话来!看来与孝敬她母亲的事相比,她儿子的车就不算个东西了。

⑥到了外婆家,门虚掩着。外婆并不在家,母亲说我去找。须臾就听到外婆那清朗的笑声从屋后传来,只见她头一顶破旧发黑的草帽,脖子上一条毛中,手里倚把老锄,脸色因出汗而变得通红。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还下地劳作,这让母亲很是作难,总是唠叨她的母亲“不知道享福”,而外婆只是哈哈大笑。

⑦进了家门,母亲就开始涮茶臺,洗荼杯,开始泡荼,然后坐下来跟外婆拉闲话。过上一会儿,外婆就会去厨房做饭,母亲也就跑去打下手。外婆连和面带擀面,很快做出“削削子”。“削削子”又称“驴蹄子”,是关中的一道传统面食,因其粗硬筋道像驴蹄子一样难,故名。外婆眼母亲一人吃一大碗,而我只能吃一小碗,母女俩的饭量让我惊奇。

⑧将要告别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使眼色。我当然明白她的意思,就拿出200元递给外婆。外婆却不接,母亲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像审判官一样裁决遒:“娃给你哩你就拿上,你有是你的嘛!外婆这才接过钱。

⑨前一阵子我因为出差,快一个月都没回家,却没接到母亲来电。心里不禁忐忑,就打电话到家里,问母亲在忙什么。母亲接了电话,语气显得轻松愉快,说:“我把你外婆接来了,正给你外婆做饭呢,那我先挂了啊。”你看你看,母亲就是这样,只要有她亲娘在,也就不管她的儿子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概括了本文写人叙事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具有统摄全篇,联结全文的作用。

B. 开篇第一段,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母亲的娘家,看似赘笔多此一举,实则不然,作者匠心独运,埋下伏笔,暗示下文人物的出场,为下文事件的发展张本。

C. 文章第④段为补叙段,补叙母亲反哺娘家的往事,是对中心事件做的必要补充和说明,使得文章内容更充实,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

D. 文章中母亲释然的笑,外婆清朗的笑。“我”宽容理解的笑,笑包含着对母亲的理解、宽容、体贴,蕴涵其间的是传承数千年的人伦之美。

2.请结合前后文语境和文章主旨,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言外之意的理解。

3.文章第①至④段叙述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1. C 2. ①从语境来说,面的“粗硬筋道”象征外婆、母亲朴实独立的性格。②从主旨来说,虽然面“粗硬难嚼”,但因为是外婆做的,母亲还是会吃上一大碗,象征母亲执着于孝这一传统美德,赞颂母亲对传统孝道的坚守。(可适当结合语境和主旨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只要意思相近皆可给分) 3. (1)人称变化:第①段第一人称转换到第②③段第二人称再到第④段第一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使得叙述亲切自然,真实感强,在叙述时间的转换上更自由。(3)第二人称具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抒情性,展示人物细腻的心理过程。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补叙”不当,文章第④段应为插叙段,插叙母亲反哺娘家的往事,是对中心事件--车载母亲见外婆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迂”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泪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国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頂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客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嘀其糟而啜其酶?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鯀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鯀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原来,鯀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釆会和一枰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面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人,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面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这份通知在格式、内容和语意表达上有4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今天下午在政教处办公室召开班长座谈会,围绕以“为红十字协会献爱心”为主题,开展、筹备、策划衣物捐赠活动,请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政教处

11月2日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等填空。

(1)《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____________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

(2)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____________。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句中的“山东”所指的地方是____________

(4)《诗经·小雅·寥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来用“怙恃”为____________的代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里。事母至孝。扬州辟为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米。”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

1.下列各项中,与“扬州辟为从事史”中的“辟”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B.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下列各项中,与“尊老在东”中的“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B. 隅已逝,桑榆非晚。

C. 奚土之九万里而为?

D.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下列各项中,与“见称于乡里”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