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年初,重庆沙坪坝的罗先生接触到一个叫“早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年初,重庆沙坪坝的罗先生接触到一个叫“早起挑战团”的微信公众号,“挑战”的规则是:每个加入者至少投入10元作为保证金,每天早上指定的时间内用手机打卡签到,没有签到的人会被扣掉保证金,分给坚持早起签到的人。

从春天到夏天,陆续有用户发现受骗,报警求助。有受害者将这款应用的界面截图上传到网络投诉平台,可以看到用户投入的保证金实时总额最高超过400万元。嫌疑人告诉警方,这个数字是真实产生,而每天没有按时签到需要被扣罚的保证金额度,在后台有一真一假两个数字,客户端的界面上只能看到修改过的数字。例如6月2日实际扣掉了31600元,但只公布和发放5600多元,其余的近26000元,都成为嫌疑人的收入。

沙坪坝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二大队队长杨兵介绍说:“嫌疑人普遍学历都比较高,而且他们在做这个事情之前都咨询了律师的。律师给他们的建议是不要去修改这个数据,就不违法。但是所有人都去修改了数据,因为通过修改数据赚这个钱实在是太容易了,几个月时间,几百万元就到手了。”

(摘编自2018-12-17中国之声 央广记者:白杰戈)

材料二

(图表数据来自猎网平台)

材料三

电信网络诈骗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大多依托在境外的服务器和交易平台,利用购买来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大部分人一开始会对陌生电话或者微信消息保持警惕,但是当对方轻易说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甚至股票账户等具体信息时,骗局就可能由此展开。

浙江金华婺城公安分局民警周平锋介绍:“一线冒充被害人当地的公安机关,声称接到上海公安局的协查指令,说被害人在上海开了一个银行账户涉及贪污洗钱案件,而且这个账户上有非法的资金进入,需要被害人配合,不洗脱嫌疑的话被害人就也是嫌疑人。”

“二线是冒充上海市公安局某某分局某个专案组的民警,以调查案件给被害人洗脱嫌疑为名,套取被害人家庭情况、职业信息,最关键的是套取银行账户情况和余额。

“倘若二线诈骗人员没能让受害人完全信服,这时冒充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三线话务员就会登场,“检查官”会让被害人登陆一个网址,显示的是仿冒程度较高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网站,然后让被害人在里面看到有自己的通缉令,有账户冻结的手续,让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让被害人配合操作,把网银盾插到电脑上输入账号、密码等,最终被操纵。”

(摘编自社会万象央广网2018-12-08)

材料四

2017年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为公民信息安全增添一重要法律保障。同一年,工信部发布加强实名认证、加强钓鱼网站和恶意程序整治等9项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措施;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司法解释,明确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一个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完善。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但电信网络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和形式不断更新变化,互联网刷单类诈骗、网购退款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等新骗局表现突出。公安机关将不断开拓境外战场,坚持重点类案集中攻坚,持续推动重点地区打击整治,联动相关部门提高打击治理工作水平,坚决维护公民信息和财产安全。

(摘编自2018-08-05北京日报 新华社记者:白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早起挑战团”的游戏规则是加入者每天早上用手机打卡签到,签到者将瓜分未签到者按要求投入的保证金。

B. 嫌疑人通过修改数据,使签到者分得的保证金总额远低于未签到者实际扣除的保证金数额,从而实施诈骗。

C. 从2017年上半年网络诈骗涉案总金额来看,虚假中奖所占比例较小,可见人们对中奖类诈骗的防范意识较强。

D. 作为新型诈骗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其犯罪分子购买公民个人信息,依托境外的服务器和交易平台实施诈骗,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罪分子一旦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在实施网络诈骗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B. 不管犯罪分子采用何种手段实施诈骗,取得受害人的信任都是必不可少的。

C. 网络诈骗虽然花样繁多,也有漏洞,只有摆正心态冷静面对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上当受骗。

D. 网络诈骗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打击下将得到遏制并最终消灭。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整治网络诈骗。

 

1.B 2.D 3.①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制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 ②整治网络环境。加强实名认证,加强钓鱼网站和恶意程序整治等防范措施。③协同治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A项,原文是“每天早上指定时间内”,并非“每天早上”。C项,应是保证金所占比例最小,“人们对中奖类诈骗的防范意识较强”于文无据。D项,原文是“犯罪分子大多依托在境外的服务器和交易平台”。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D项,“并最终消灭”推断过于绝对。故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概括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整治网络诈骗”,解答时,就要从每一则材料中筛选出与此相关的信息,并分析概括,题干阅读材料,本题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材料四“2017年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为公民信息安全增添一重要法律保障”,即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工信部发布加强实名认证、加强钓鱼网站和恶意程序整治等9项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措施;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司法解释,明确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即整治网络环境,加强法律保护,惩治诈骗行为。“一个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完善。”“公安机关将不断开拓境外战场,坚持重点类案集中攻坚,持续推动重点地区打击整治,联动相关部门提高打击治理工作水平,坚决维护公民信息和财产安全”,即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

②“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③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④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⑤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因此,《简·爱》包含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什么情节有强烈的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但这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B. 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C.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D. 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C. 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

D. “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 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

C. 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的认可。

D. 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爱情的故事情节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名句,《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

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霍金心语,《霍金传》,2016年

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马云名言,《马云精彩语录》,2018年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五处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答题线上。

尊敬的馆长: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此致

敬礼!

                                                     刘星

                                               2018年3月3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初的欧阳询是最早建立楷书典范的人物之一,其书法森严法度中的规矩,是建立在(    )的理性中的。严格的中轴线,严格的起笔与收笔,严格的横平与竖直,使人好奇:这样绝对严格的线条结构从何而来?这与其身世坎坷,历经朝代更迭变迁,不得不(    )有关。因而他的作品融进了他的严谨、小心和隐忍。表现在他的书写线条上,那就是(    )、战战兢兢,有一种处处小心翼翼的工整规矩。也因为如此,他的《九成宫》成了“楷模”中的“楷模”。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九成宫》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书写的典范,这种典范是做人的典范,同时也是不朽的典范。

而盛唐的书法,不再只是坚持“楷”的端正,不再只是坚持“楷”的法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楷、行、草交互错杂,(    ),虚如轻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比初唐的谨守法度有了更多变化,是领略唐代书法“尚意”美学的最好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丝不苟 独善其身 谨言慎行 变化多端

B. 一板一眼 独善其身 如履薄冰 变化莫测

C. 一丝不苟 明哲保身 如履薄冰 变化多端

D. 一板一眼 明哲保身 谨言慎行 变化莫测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九成宫》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不朽的典范,这种典范是书写的典范,同时也是做人的典范。

B. 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九成宫》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书写的典范,这种典范是不朽的典范,同时也是做人的典范。

C.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九成宫》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书写的典范,这种典范是做人的典范,同时也是不朽的典范。

D. 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九成宫》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不朽的典范,这种典范是书写的典范,同时也是做人的典范。

3.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写者也开始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B. 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C. 书写者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D. 也开始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