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狙击手 李培俊 狙击手的步枪一直瞄着敌方阵地。 此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狙击手

李培俊

狙击手的步枪一直瞄着敌方阵地。

此刻,天还没有亮透,从泥土深处蒸腾出来的潮湿气息,在夏日的清晨融汇成淡软稀薄的白雾,笼盖着敌我双方阵地的堑壕、弹坑、炸断的树木,一幅朦胧而又模糊的影像,演绎出战争冷铁般的残酷与无情。狙击手天生一双好眼,仿佛从母体落地那刻起,就是当狙击手的料子。他那双微微外凸的眼睛,犹如匕首尖端的锋刃,悄无声息地穿透雾、雨、风、沙,从微小的缝隙间洞穿而过,直达敌方阵地上的一草一木。

狙击手心里有一本账,他手里那支七九式步枪,已把99个敌人送进阎王殿,变成了孤魂野鬼,且都是一枪毙命,决不拖泥带水。每一粒快速旋转的子弹出膛,伴随着嘶鸣和锐叫,钻入敌人眉心,狙击手内心都要无端地悸动一下: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这些死去的人还很年轻,有进入行伍不久的列兵、当了班长的上士,也有为数不少的上尉,中尉。他最为辉煌的战绩,是击毙了一名大校,两杠四星。枪声响起,嗜血的子弹痛快淋漓地飞出去,那四颗光芒闪闪的银星,随着一具尸体的倾倒灰飞烟天了。

昨天,军长到前沿阵地视察,刚从堑壕里露出脑袋,狙击手就发现敌方阵地伸出一支黑泂洞的枪管,瞄向军长。狙击手快速出枪,瞬间击发,先于敌人射出一颗致命的子弹。军长颇有大将风度,临危不乱,微笑着拍拍狙击手的肩膀,说,小鬼,再来一个怎么样,凑成整数100,我将授你一枚勋章,亲手为你披红挂花。狙击手腼腆地点点头,应下了。

天亮以后,雾气仍然没消散,但比刚才稀薄了一些,敌方阵地在狙击手眼里清晰可见,堑壕外面培了新土,黄黄的颜色,几株绿色的青草在晨风中摇曳。显然,敌人在昨晚加固了工事。狙击手冷笑一声,想,工事再坚固,你不能总当缩头乌龟,只要露头,就有你的好戏看!这么想着,狙击手从扳机上把食指拿开,掏出烟末,卷出一支喇叭筒,划火点上,伏在堑壕土坎下抽了起来。

狙击手再次望出去,就看到了敌方阵地上那个年轻的士兵。从红黄相间的军衔标志,从他爬出堑壕时慌乱而笨拙的动作判断,狙击手确定,这是个新兵。老兵油子不这样,兵油子爬出堑壕之前都要先进行一番试探,或是拿棍子顶着军帽在堑壕上方摇晃几下,或是在甲处露一下头,又突然在乙处出现。

击手把步枪端起来,准星、缺口、眼睛构成了一条直线,瞄向那个剃得光光的头颅,右手食指搭上冰凉的扳机,慢幔地,一点一点压下去,进入了击发状态。他向军长保证过,要凑成100整数的,勋章和鲜花正等待着狙击手。

可马上,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出现在狙击手面前:年轻的新兵爬出堑壕便蹲了下来,猫着腰,一寸一寸往下脱裤子。很快,一个白晃晃的年轻屁股对准了狙击手的枪口,把狙击手的眼睛撑得满满的。狙击手暗骂一声,这个新兵蛋子!竟跑到堑壕外面解手,拿命去换堑壕的清洁!

狙击手的食指从扳机上拿开了。

班长趴在一边,着急地催促狙击手:快开枪啊,多好的机会,还犹豫什么?狙击手扭头看了一眼班长,坚决地摇摇头说,我不能开枪!班长大惑不【解析】
为什么?狙击手说,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班长说,可他是敌人!狙击手说,他首先是人,懂吗?不能让一个人光着屁股去死,剥夺他最后的尊严。

可是,班长说,你的100整数怎么办?军长要给你开庆功会的。

狙击手收回步枪,眼睁睁看着那个年轻的敌人缩回堑壕。他说,东边太阳一大垛,机会总会有的。

狙击手最终没有完成军长的要求,自然也没有得到那枚象征荣誉的勋章。战争很快结束了,狙击手脱下军装,返回他任教的乡村小学。战前狙击手是个教师。

战后,一个好事的战地作家,觉得狙击手这段经历富于人性色彩,便写了一篇战地花絮,发在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副刊。没过多久,狙击手收到32封来信,都声称是参加过那次战斗的士兵,是那个不顾生命危险跑到堑壕外解手的人,赞誉狙击手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析】
我只放过了一个光屁股人呀。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狙击手救了军长,军长鼓励狙击手再射杀一个敌人凑成100个,授予他勋章,狙击手点头应下,说明狙击手相军长很有默契。

B. 文中第七段对狙击手“端”“瞄”“搭”“压”的一气呵成的动作使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狙击手射击技术的熟练和击发状态时的紧张。

C. 当狙击手面对在战壕外解手的敌人放弃射击时,班长对狙击手的催促,不解、担忧,表现了班长痛恨敌人,立功心切的情绪。

D. 小说写了战争中一个狙击手维护一个敌人死前尊严的故事,赞扬了狙击手的人性光辉,突出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题。

2.简要分析第二段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3.小说中的狙击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说结尾“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析】
我只放过了一个光屁股人呀。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1.D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为夏日清晨,社会环境是战争中。②用没有亮透的天、淡软稀薄的白雾渲染营造战场冷酷的氛围。③用白雾笼盖战场,而狙击手一双好眼穿透白雾看清敌方一草一木,侧面衬托狙击手敏锐的洞察力。 3.①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反应迅速,枪法精准。狙击手能从军衔标志、动作判断敌人的身份,军长视察时被敌人瞄准,狙击手瞬间击发敌人。②厌恶战争。“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狙击手每次射杀心都悸动,内心独白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③坚持原则,维护他人的尊严。军长的期望,班长的催促,也不能改变狙击手“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的原则,维护了敌人死亡时的尊严。 4.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狙击手大惑不解,放过了一个敌人却收到了32封赞扬信,出人意料;人们都希望和平,厌恶战争,像狙击手这样放过光屁股的敌人的狙击手不在少数,也在情理之中。②深化主旨,赞扬了狙击手身上闪耀的人性美:不因荣誉而放弃维护敌人的尊严。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对战争与和平的主题的深入思考。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题中,A项,“狙击手救了军长,军长鼓励狙击手再射杀一个敌人凑成100个,授予他勋章,狙击手点头应下,说明狙击手相军长很有默契”无中生有,狙击手答应射杀100个敌人,不能说明狙击手和军长很有默契。B项,“┄表现了狙击手射击技术的熟练和击发状态时的紧张”不正确,结合文本此处反映的是其沉稳。C项,“表现了班长痛恨敌人,立功心切的情绪”不正确。并不是班长想要立功,而是督促狙击手完成100个任务。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牢记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有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小说主题思想。解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牢牢把握住小说的几个要素,优先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几个角度考虑,然后再思考一般作用。。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有何作用。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天还没有亮透,┄在夏日的清晨”说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夏日清晨,“敌我双方阵地的堑壕、弹坑、炸断的树木”表明社会环境是在战争状态下;从渲染气氛来说,“天还没有亮透”“朦胧而又模糊的影像”“淡软稀薄的白雾”渲染了战场冷酷血腥的氛围;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说,“朦胧而又模糊的影像”“淡软稀薄的白雾”,白雾笼罩下狙击手一双好眼能看清敌方的一草一木,侧面衬托狙击手洞察力敏锐。 3.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狙击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已把99个敌人送进阎王殿,变成了孤魂野鬼,且都是一枪毙命,决不拖泥带水”表明狙击手枪法精准,经验丰富;“军长到前沿阵地视察┄狙击手就发现敌方阵地伸出一支黑泂洞的枪管,瞄向军长。狙击手快速出枪,瞬间击发,先于敌人射出一颗致命的子弹”说明狙击手观察细致,反应迅速;“每一粒快速旋转的子弹出膛┄钻入敌人眉心,狙击手内心都要无端地悸动一下”“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表明狙击手厌恶战争,热爱和平;“不能让一个人光着屁股去死,剥夺他最后的尊严”“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表明狙击手坚持原则,维护他人尊严。把以上材料概括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析】 我只放过了一个光屁股人呀。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本题主要从艺术效果、主题和情节方面考虑。首先从情节上,狙击手放过一个敌人,收到32封感谢信,出人意料,侧面说明战争中像狙击手这样的士兵很多,又合乎情理;从人主旨方面,狙击手放过一个人收到32封信,歌颂了狙击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表明人们都热爱和平,厌恶战争,深化主题;从艺术效果来看,以狙击手的疑惑做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深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大德歌·冬景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嗓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注)①这首曲子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政府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非常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

“雪粉华,舞梨花”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描写雪花,“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查看答案

默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文字。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但《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不专。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被贬黄州后乘舟饮酒的闲适生活。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投机取巧,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世人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之,出知同州,命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责之                       贻:赠送,给予

B. 言之,勿以中外为间             第:在府第内

C. 其群皆怨怒,之                 谮:诬陷,中伤

D. 迁翰林学士,修《唐书》         俾: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母郑,亲诲学              范仲淹贬饶州也

B. 歌诗相倡和                臣朝廷惜之

C. 范仲淹言事贬              杜衍等相继党议罢去

D. 今越职言                  帝纳吴充言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殿试)获得的最高功名。

C. 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指官员辞职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谥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或高官名士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称号。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出身贫寒。他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郑氏,亲自教导他学习,他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纸和笔,只能以荻画地来学习写字。

B. 欧阳修仗义执言。范仲淹被贬,只有高若讷认为这是应当的,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就把信交给了皇帝,导致欧阳修也被贬。

C. 欧阳修深受器重。每次进见,宋仁宗都会向他询问执政的事;人们因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而视他为仇人,宋仁宗依旧勉励他敢于说话。

D. 欧阳修心系国家。他与范仲淹、杜衍等结为“党人”,在他们被贬时,为他们辩护,主张与君子结成朋党,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与朝廷的安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

具体到个体而言,作文也是认识自我的绝佳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它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科学,而作文最需避免的恰恰是雷同,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体。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

作文教育为孩子的情感抒发、自我建构保留了一条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作文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  释放创造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是字词教学的延伸,是一种技能,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B. 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

C. 作文写作不能照搬套用,要开动想象力,要学会用眼用心感知事物,表达真心。

D. 创新作文语言训练难点在于既要考虑文体,又要表意准确,文采上还要有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作文放在个人和民族的精神高度进行论述,突出了作文非同寻常的意义。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创新写作重在表达个体,重在培养创造精神。

C. 第三段先论述作文训练有助于思想成熟,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

D. 文章分别从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和训练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B. 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

C. 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

D. 作文训练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是一次精神上的遨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0月30日,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香港去世,11月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辞世。金庸的武侠世界塑造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付出生命的英雄形象;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塑造的英雄具有天才般的智慧、极高的创新智能、自我修复能力和超人的分析能力,能够以超人的速度处理信息并进行精确的计算。

这些英雄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但是有人认为,这些英雄所处的世界不现实,我们更需要现实世界的英雄;也有人认为,现实世界已不需要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侠客和超级英雄了;还有人认为这种英英雄的精神一直都在,对维护社会秋序、促进社会进步有积极的意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或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