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辣 椒 王了一 ①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只听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辣 椒

王了一

①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只听说孔子不撤姜食,却不曾说他吃辣椒。楚辞中“椒”字最多,屈原又是湖南人,若说他吃辣椒,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依考据家的说法,《诗经》所谓“椒聊之实”,《离骚》所谓“申椒”“椒醑”“椒浆”,《荆楚岁时记》所谓“椒酒”,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来,中国吃辣椒的习惯并不是自古而然的。

②可惜得很,咱们不知道发现辣椒的故事。神农尝百草的时候一定没有遇见它;否则他不会放过了这种佐食的珍品,以致孔夫子只好吃姜。不过,批驳我的人也可以说:神农尝百草为的是觅药治病,并不想要发现好吃的东西。他很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辣椒既然不苦,他自然不收它了。

③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复如是。从前有些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知道胡椒是好东西,就视为秘种,在南洋偷种着,把它磨成粉末,带到欧洲卖大价钱。至今法国还有一句俗语,形容物价太高就说“像胡椒一样贵”!后来到了十八世纪有个法国人名叫丕耶尔浦华佛尔的,他想法子得到了些胡椒种子,才把它公开了。现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盐瓶并列,西洋人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场上虽偶然可以买到,但是欧洲人是不喜欢吃的。他们看见中国人吃还摇头呢!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研究药性的科学家细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郑重地介绍给西洋人。咱们也不希望留秘种,也不希望把大量的辣椒粉作为主要出产品,运到欧洲去卖大价钱;不过,至少得让西洋人知道中国人会吃好东西!

④但是,在未向西洋人宣传以前,川滇黔湘的人应先向江浙闽粤及华北的人去宣传。川滇人把辣椒称为“辣子”,有亲之之意;江浙人叫它做“辣货”,则有远之之意。至于闽粤各地,更有些地方完全不懂辣椒的好处的。只要西南的人肯努力宣传,“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辣椒将成为中国的好友。

⑤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们从电影院和跳舞场中找刺激;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和骚人墨客的“持螯把酒”差不多。

⑥辣椒之动人,在激,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依这种说法,现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战,不屈服,不妥协,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刚者之德的感召了。向来不喜欢辣椒的我,在辣椒之乡住了几年,颇有同化的倾向。近来新染胃病,更想一试良药。再者,最廉价的香烟每盒的价钱已经超过我每日的收入之半数,我在戒烟之后,很想找出一种最便宜而又最富于刺激性的替代品。因此,我现在已经下决心了和椒兄订交了。

一九四二年冬

(选自《龙虫并雕斋琐语》,有删节)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辣椒之用?请简要概括。

2.本文以“辣椒”为题,却花很多笔墨写花椒、胡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1.医药;饮食;“刺激”精神。 2.与花椒有历史记载相比,表达了对吃辣椒不知起于何时的遗憾之情,突出了辣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以西洋人对胡椒的酷爱和对辣椒的冷淡对比,突出辣椒“助消化,除胃病”的功用;通过历史掌故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 3.推测辣椒的由来,介绍辣椒的功用,抒发对辣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赋予辣椒“刚者”之意义,激励全国人民革命、抗战的斗志和精神;叙写穷人喜食辣椒、我以辣椒替代香烟,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物价飞涨的社会弊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辣椒之用?请简要概括。回答本题可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来判定答题区间,然后通过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句子来分析,最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即可。如“辣椒作为食品,不知起于何时”“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这是从饮食方面概括的;“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 这是从医药方面概括的;“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辛苦了一天之后,‘持椒把酒’,那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气,竟和骚人墨客的‘持螯把酒’差不多。”这是从刺激”精神方面概括的。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文以“辣椒”为题,却花很多笔墨写花椒、胡椒,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这是对文章结构安排的考查,回答本题可从“花椒、胡椒”与“辣椒”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关于“花椒”的描写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重点想追溯吃辣椒的起源时间,但文中所写的历史记载的内容却和“花椒”有关,文中说“……都只是花椒,不是辣椒。由此看来,中国吃辣椒的习惯并不是自古而然的”,可见作者是把辣椒与花椒的历史记载相比,表达了对吃辣椒不知起于何时的遗憾之情,也突出了辣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关于“胡椒”的描写在文章的第三段,这段开头就说“辣椒的功用,据说是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我不懂药性,但我猜想它助消化的能力,并不输给胡椒”,后文又说“凡物有幸有不幸,胡椒和辣椒亦复如是。现在西餐席上,胡椒瓶和盐瓶并列,西洋人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辣椒呢,在西洋的菜场上虽偶然可以买到,但是欧洲人是不喜欢吃的”“ 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研究药性的科学家细心研究辣椒的功用,如果它真能去湿气,助消化,除胃病,就不妨把它郑重地介绍给西洋人”可见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西洋人对胡椒的酷爱和对辣椒的冷淡对比,突出辣椒“助消化,除胃病”的功用。还可从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等角度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本题要求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本文题目是“辣椒”,文章的内容也是围绕辣椒展开的:推测了辣椒的由来,介绍辣椒的功用,在文章的额结尾更直接说“向来不喜欢辣椒的我,在辣椒之乡住了几年,颇有同化的倾向。……因此,我现在已经下决心了和椒兄订交了”,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辣椒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乡间住了一年多,更懂得辣椒的宝贵。贫穷的人家,辣椒算是最能下饭的好菜。人类是需要刺激的。大都市的人们从电影院和跳舞场中找刺激;乡下人没有这些。除了旱烟和烧酒之外,就只有椒辣能给他们以刺激了”这些语句通过城里和乡下人不同的寻找刺激的方式对比,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物价飞涨的社会弊病。“辣椒之动人,在激,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依这种说法,现在西南各省支持抗战,不屈服,不妥协,自然更是受了辣椒的刚者之德的感召了”这些语句赋予辣椒“刚者”之意义,突出了辣椒有激励全国人民革命、抗战的斗志和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跟着洒水车飞跑

胡廷楣

①“嗦哆瑞咪”……听到这样的声音,抬头一看,哦,洒水车来了。安静的午后,街上并无行人,车缓缓开过,水洒在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上。

②怎么?我听到的是另外一种声音?“哆咪嗦咪”……

③六十年前,上海的夏天,经常有洒水车开过。车子的喇叭,就是这样的声音。洒水车开在淮海路上,不过是一道风景而已,开在长乐路上,才真正成为儿童的快乐。

④隔着一条长乐路,是两条石库门弄堂,和合坊和杨家弄,弄口对着弄口。夏天,最热的时候,孩子都在弄堂中,打牌,下棋。洒水车喇叭响起,就有人放下手中的东西,跟着洒水车,在长乐路上飞跑。夏天,孩子大都是赤膊。他们脱下布鞋,或者是木拖板,顺手塞给同伴,赤脚最适合跟着洒水车。他们跑在下午炙热的阳光中,跑在发亮的水花之中,呼喊和欢笑。

⑤那时的洒水车,很简陋,是卡车改装的;司机也年轻。他们知道长乐路上有孩子在洒水车后面奔跑,他们希望孩子尖叫,希望满街吵闹,也知道孩子早就浑身湿透。他们一面用力捏着喇叭,一面将水枪飙得最远,甚至令上街沿的包饭作、大饼摊的师傅,小书摊主和小皮匠都往后一躲。

⑥女孩,是旁观者,她们装作淡然于男孩如此顽皮的游戏,皱着眉头,只在欣赏洒水车背后,细细的水雾飘浮在空气中缓缓降落,显现浅浅的彩虹。洒水车司机会关小水枪,水柱绕过女孩,让她们的漂亮裙子不着水星。

⑦或许还有男孩,跟得慢了,没有被浇到清水。他看着其他孩子湿淋淋贴在小屁股上的短裤,羡慕得要哭出来。

⑧阿五头是从巨鹿路菜场买了一碗豆腐回家的,不由自主跟着洒水车跑。不料滑了一跤,那只装了豆腐的碗,瞬间飞起,然后在水花之中翻身,合扑在地上。豆腐当然碎了,碗也碎了,不过碎得很干脆,两半。

⑨“哆咪嗦咪”的声音远去,阿五头从地上捡起破碗回家。妈妈本来是要烧咸菜豆腐的,现在咸菜依旧,豆腐没了,便拦腰一巴掌。一条弄堂都听到她的咆哮:“你当挣钞票那么容易,你去弄一张钞票钱试试看!”

⑩阿五头泪水汪汪,坐在门口。捧着碎成两半的碗,手中捏着五分钱。那是阿五头每月零花钱的十分之二。

他倾听着弄堂的声音,“修洋伞,阿有坏套鞋修哇?”“削刀磨剪刀。”都不是,他等待那种怪模怪样的低沉声音,“喔,钉碗!”

补碗匠可以将他的碗修好。补碗又是一种表演艺术,一群孩子围成一圈,看着上了年纪的补碗匠,将粗大的手指在舌头上粘着唾液,涂抹在瓷碗上,然后用弓子转动“金刚钻”,小孩无论如何都看得过瘾。

日后阿五头捧着如同蜈蚣那样的铜钉补好的碗在弄堂中吃饭,这碗难免要被不怀好意的隔壁小孩研究一番,追问后来有没有吃到咸菜豆腐,以后是不是还去追赶洒水车。

不知什么时候,弄堂里出现了一种旋律。开头便是“哆咪嗦咪,哆咪嗦咪”……后来就有了“嗦嗦咪咪瑞哆哆嗦,哆哆嗦哆咪咪瑞”……

孩子并不知道这一曲子的作者是谁,就是喜欢。从一开始模仿洒水车的喇叭声,就感到亲近。男孩放学回家便会在弄堂中毫无顾忌大声唱着。女孩也唱,一踮一跳如同跳舞一样走过弄堂。这不是歌,是曲。石库门的流行音乐都是廉价的短笛吹出来的,有人起头,便有应和。有时四面八方,都有短笛呜呜的,在黄昏等候吃饭的时候,欢快地吹起。音乐找到了情感,声音便轻轻地从世俗中浮起,浮动在空间,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

读了中学课本才知道,这是一首钢琴曲,名叫《嬉水》。写的便是跟着洒水车奔跑喧闹的孩子。是音乐家妙手偶得。

⑰所谓艺术的空灵,经常在饱满的质感之上。《嬉水》无疑是有时代质感的,那种孩子的快乐,只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大上海还不够大,魔都还不够魔的时代。

如今井然有序的街道,纵横交错的白线和黄线之间,洒水车庄严地缓缓地清扫街道……驾驶员也未必有顽童之心,如果没有孩子跟着洒水车飞跑,那么音乐家有再大的才华,也不可能再写一曲有着现代意义的《嬉水》……

(在一次大型少年儿童的钢琴比赛中,我曾经问过一些评委老师,是不是有人弹奏《嬉水》?他们回答说,没有。《嬉水》过于简单了一些。)我相信这是对的,既然是比赛,那么一定会挑选难度高的作品。况且,那些将红色封面巴赫练习谱紧紧攥在手中的孩子,他们的向往和情感,与跟着洒水车跑的孩子完全异趣……

2017年初夏。

(有删改)

1.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2.文章写阿五头的故事,有何作用?

3.为什么《嬉水》曲过去深受孩子们喜欢而现今受到冷遇?请简要分析。

4.文章情韵悠长,请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灯谜的谜底是什么?这个灯谜暗示了制作者怎样的人生归宿?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查看答案

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乌进孝年前来交租所送货物之丰让人惊叹,但贾珍依然嫌少,从贾珍、贾蓉的话语中可见荣府费用浩繁,已入不敷出,正是“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B. “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这是李纨对王熙凤的评价,可见王熙凤机心深细,如黛玉进贾府时,王夫人想拿缎子给黛玉裁衣裳,她当即回应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

C. 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她的主子惜春要凤姐快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

D. 众人陪贾母看戏时,凤姐开玩笑说一小旦扮相活像一个人,宝玉心里知道但不肯说,湘云猜着了但不敢说,只有宝钗毫无顾忌地说像林妹妹的模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6)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陇头水送别

储光羲

相送陇山头,东西陇水流。

从来心胆盛,今日为君愁。

暗雪迷征路,寒云隐戍楼。

唯馀旌旆影,相逐去悠悠。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