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壶 袁炳发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壶

袁炳发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七爷对阿东说:“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

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

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他又回到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趟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服中药。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服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

几日后,爷爷不见了那药壶,便问阿东哪去了。

阿东告诉爷爷药壶还回了七爷。

爷爷听后,一下瘫坐在地上。

爷爷气愤地指着阿东,骂道:“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

爷爷叹了口气,又说:“知道吗?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

阿东不能与爷爷争执理论,便走出屋去……

事有凑巧,就在阿东还给七爷药壶的当天夜里,七爷突发脑溢血死亡。

安葬完七爷后,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数落起阿东来。

有人说: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

还有人说: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真是不仁不义!

此时的阿东,无心与他人争论,内心里他只是很怀念七爷。

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

村主任对阿东说:“这个学校你不用办了,村里人都说了,谁家的孩子也不愿以你为师,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

阿东听后,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几天后,阿东来到七爷的坟前,把一个新药壶放在七爷的坟上,然后跪下来,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后就走了。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阿东居住的村子偏远封闭,村民们常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都缘于居住环境。

B. “药壶”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人物情感的绾结物,寄托了村民对传统医学的崇拜。

C. 小说既塑造了像阿东、村长、七爷这样的典型人物,也塑造了村民的群体形象。

D. 阿东考上大学,全村人心沸腾,村委会还杀猪奖钱,这些表明阿东家的人缘好。

2.小说中的村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阿东知道了村里的习俗后,还要到七爷的坟上再次还药壶、含泪叩头后离开,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C 2.①善良朴实,②乐于助人,③迷信保守,④偏执固执。 3.①对阿东反对迷信陋俗、坚守科学精神的肯定和赞颂;②阿东含泪磕头,照应了前文,表现了他对七爷的感恩,以及因还药壶造成七爷之死的满腹委屈、自责和遗憾,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③阿东含泪离开,暗示作者对阿东面对迷信陋俗时无能为力的批判。表现了要改变某些偏远落后地方的文化陋俗,任重而道远。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都缘于环境”错,应为“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的落后思想和文化”。B项,“药壶”不是线索。结合“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知道吗?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阿东怎么能还七爷药壶呢?这么不懂规矩,还是读书人呢!还有人说:这个阿东怎么能这么做呢?七爷待他也不薄啊,当年他上大学的时候,七爷还给过他五百块钱呢!真是不仁不义!”等分析可知,“寄托了村民对传统医学的崇拜”的理解牵强附会,应该是迷信陋俗对农村的影响之深。D项,“这些表明阿东家的人缘好”理解表面化,应该是“表现了村民的纯朴善良”。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村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分析可知,村民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结合“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知道吗?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安葬完七爷后,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数落起阿东来……真是不仁不义”“阿东准备找木匠做教室的桌椅板凳时,被村主任阻拦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分析可知,村民迷信保守、固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体的,我们称为杂文学观念。我国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魏晋之后,文学逐渐独立成科,但美文与非美文也还没有分开。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其中的文学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不同。齐梁之际,有“文”“笔”问题的讨论,各人看法不同,但一种要把美文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却清晰可见,这主要反映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里,他把是否有浓烈的感情和声律、词采之美作为区别分文笔的标准,萧统编《文选》亦将非抒情又乏文采的史传、诸子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就文学自身的演进而言,这一观念更重视文学的物质,意在把“文学”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到了唐代,这一观念仍有相当影响,如初唐人编写的《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等,在提到“文”“笔”时都分得很清楚。盛唐以后,这种观念逐渐消退,随着文体文风改革呼声的增高,文笔之分又为文笔未分之前的“文章”概念所取代。自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之后,用“文章”包括一切文体的用法便成了古文家的习惯。在李阳冰、贾至、任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笔下,“文章”一词频频出现,从而泯灭了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了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表面看来,以“文章”取代“文笔”,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但在这一现象的底层,却反映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亦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这种似旧实新的观念,将南朝人想从“文”中排除出去的大量应用文体重又收罗进来,施以新的写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古文的地位。

韩愈、柳宗元在文坛的崛起及其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除了现实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正与这种杂文学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他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上予以倡导,在写作实践中赋予这些应用文体以文学的物质。“二公者,实乃站于纯文学之立场,求取融化后起诗赋纯文学之情趣风神以纳于短篇散文之中,而使短篇散文亦得侵入纯文学之间域而确占一席之地”(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杂文学事实上已起了某些变化。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散文的发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这一现象,就文学自身的演进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文学观念在特定的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影响。

(选自《唐代散文概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重功利、轻抒情,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文章。

B. 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至此,现代“文学”的概念正式确立。

C. 南朝齐梁之际将“文”“笔”区分的较为明确,把感情浓烈、辞采华美、讲究声律的文章称为“文”。

D.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中国古代散文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发展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首先引入了几组概念:杂文学与纯文学、美文与非美文、文学与非文学、“文”与“笔”,意在说明魏晋以后“文学”概念的演变。

B. 盛唐以后,又用“文章”取代了“文”“笔”的分野,论证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C. 第三段,引用钱穆的话证明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对唐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也促进了杂文学观念的回归。

D. 文章最后归纳总结,归纳了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以中肯的评价,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朝之际,人们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文”与“笔”也有了思考与探讨,这些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文学”意识的觉醒。

B. 如果没有唐代社会杂文学意识的再次回归,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确立,不知要提前多少年。

C. 韩愈、柳宗元在古文创作中,即便是一些“笔”类的应用文体,也赋予其文学的元素。

D. 萧绎和萧统在对古代文章分类的认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文选》所选文章,就很注重“文”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新年贺词,以下是贺词中的一些句子。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将改革进行到底。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⑥一诺千金。

以上这些金句,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餐厨垃圾厌氧能源化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10月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     、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     的重大战略任务”。     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     :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B.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C.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D.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C. 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 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