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风波(节选) 鲁迅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风波(节选)

鲁迅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2,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3.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选自鲁迅《风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的土场、碗筷声、乌桕树,独木桥等,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背景。

B. 皇帝坐了龙庭,七斤嫂的心里先是紧张,继而绝望,但最后却也只是“咕哝着”“关上门睡觉了”,写出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

C. “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一句话反映了八一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D. 村人们心里计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内心“也觉得有些畅快”,体现了他们幸灾乐祸的心理以及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2.小说刻画赵七爷时运用哪些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是“风波”,也有人认为以“辫子”为题更合适。你更认同哪个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①运用白描手法交代他的怪异行为。如在仇家有殃时穿宝蓝色竹布的长衫庆祝,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的《三国志》,头上的辫子盘起放下的变化等。②夸张的动作和虚张声势的语言。如“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自写着的”。③表与里相对比。透过道貌岸然的表象,揭示他丑恶的本质。 3.示例一:“辫子”更合适。行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七斤的辫子展开,情节发展一直与辫子密切相关。塑造人物。赵七爷的辫子忽放忽收,表现了他保守、卫道、见风使舵的品性。隐喻作品背景。辛亥革命的典型行为是剪掉了辫子,张大帅带领的是辫子军。暗示主题。辫子是皇权的象征。是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枷锁,这无形的辫子,才是约束人和社会进步的根源。 示例二:“风波”更合适。概括小说情节。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皇帝坐龙庭”引发的一场风波展开的;塑造人物。将人物放在风波引起的矛盾冲突中,便于突出人物形象;暗示主题。小说本以宏大事件为背景,但是到了乡村,仅仅是一场微不足道的风波,以小见大,反映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 【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错误。赵七爷代表的是封建顽固势力,八一嫂说没有告示,让他感到触犯了他,张勋复辟使得赵七爷内心的封建思想又爆发出来,竭力想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再加上本来清朝灭亡使得自己很不爽,好不容易复辟,他渴望回到从前。反映出他的落后与愚昧。这一情节并没有“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这些作用。故选C。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刻画赵七爷时运用哪些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抓住关键信息“讽刺效果”,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明确运用的手法。如结合“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宇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宇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辨子盘在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超于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分析可知,这一内容通过白描的手法,突出其怪异的行为。由“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分析可知,这是具体的夸张和动作描绘,通过这些典型的描写方式,极其鲜明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时,赵七爷具有一种讽刺性的效果。结合文本内容“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赵七爷”“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分析可知,赵七爷表面上风光,一本正经,实际上是一种道貌岸然的嘴脸,通过赵七爷的这些特征,极其鲜明的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其本质的丑陋。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标题的理解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题目是‘风波’,也有人认为以‘辫子’为题更合适。你更认同哪个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需要明确观点,可以认可“风波”,也可以认可“辫子”,需要结合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认为小说以“风波”为标题更为合适的话,可以从风波这一标题极其形象地概括出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主要的风波矛盾,使得小说矛盾冲突更为集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宏大的背景,使得小说叙述的“风波”更为全面,“风波”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出革命的不彻底,从而使得小说主旨更为鲜明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认为小说以“辫子”为标题更为合适的话,结合文本内容“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现在的长毛……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等分析可知,可以从“辫子”是皇权的象征,又是文本的核心线索,通过“辫子”这一标题来鲜明地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辫子”塑造赵七爷的人生性格,“辫子”展现出具体的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如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情节发展、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現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老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蔽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这样的意义上,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陪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清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出绝俗的文化品性及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阁,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 “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C. “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D. “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中国卷轴与西方油画在装饰形式上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对时空的不同要求。

B. 文章从观看方式和观者体验两方面展开,对卷轴作品的观看过程作了具体的阐述。

C. 文章通过讨论“敛合”对于艺术品收藏和限制性”观赏的意义,把论证推向了深人。

D. 文章论证中引用孙少述的诗句与布迪厄的话,都是为了证明艺术欣赏的精神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象、风格等艺术范围内的研究不同。

B. 卷轴的形制制约了观看范围,使得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比静态观赏两更具审美价值。

C. 卷轴的敛合形制使收藏品避免因暴露受伤,在物质价值上具有了持久性,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D. 大量文献和图象资料表明,艺术品展示观赏在古代不会是大的群体行为,因为群体难以窥探作品文化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杰伦在《菊花台》中唱道:“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张韶涵在《你的泪光》中唱道“我应该是带着爱的希望,快乐地为你飞翔,不想再将伤心绑在身上,回应着你的泪光……”这是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

泪光中折射着行为的价值,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体会。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他人的泪光体会各不相同,而对泪光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则是人与人沟通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你的泪光”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红楼梦》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100字左右。

王熙凤    晴雯   袭人   秦钟

 

查看答案

下图是反商业欺诈网漫画评比的一等奖,请仔细观察下图,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内容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们,小的家门不幸患上恶疾,是水滴筹给了我生的希望,是你们的“滴水之恩”救了我。我敬谢不敏,又不能涌泉相报,故在此俯首致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