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十月)杂志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 197...

下面是《十月)杂志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

1978年8月创刊以来,《十月》杂志以其关注杜会现实的写实作风,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喜爱。正赶上创刊十周年之际,为了回赠读者厚爱,加强与读者互动,杂志杜决定办一个“我与《十月》”征文活动,征集读者惠存的跟《十月》有关的最美的故事。

 

①“作风”改为“风格”; ②“正赶上”改为“正值”; ③“回赠”改为“回馈”; ④“办个”改为“举办”; ⑤“惠存”改为“珍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文艺家或作品的风格。这个词范围较大,语境是形容杂志的风格是写实,所以改为“风格”。“正赶上”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正值”。“回赠”是接受对方礼物后再送礼物给对方,语境是回报读者厚爱,应改为“回馈”。“办个”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举办”。“惠存”是请对方保存,语境是征集读者的真实故事,是读者珍藏的故事,应改为“珍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___________,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呈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乔楚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和___________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B.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C.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D.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B.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

C.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D.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提并论    口耳相传    深谋远虑    虚张声势

B. 相提并论    口传心授    深思熟虑    虚张声势

C. 混为一谈    口传心授    深谋远虑    矫揉造作

D. 混为一谈    口耳相传    深思熟虑    矫揉造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类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个题

寄李儋元锡

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中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又”字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

B. 颔联作者巧妙地运用叠词,“茫茫”写出作者感慨个人前途、国家命运难以预料,“黯黯”写出作者心情压抑苦闷。

C. “西楼望月几回圆”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与杜雨《客至》中的“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

D. 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诗歌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感情细腻动人。

2.本诗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 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 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 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 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 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 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小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杜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摘自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7月20日)

材料二:

从目前来看,虽然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华人的人工智能学术成果占全球一半以上,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在大部分领域仍落后于全球一流水平。虽然中国在数据积累和传统产业基础上有一定的优势,部分细分领域有领先成果,相关研究投入不断加大,但整体上的人才储备落后于美国,在基础研究、产业链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这将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是广泛的基础能力,但目前国内在此领城的人才供应相对紧缺,流通性较弱,因此也导致了高端研究人才的超高成本,同时有部分公司选择在美国建立研究院或实验室。这说明,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产业存在校大的需求口。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4月)

材料三:

不论是优先发展芯片,还是在供应链中向上移动,中国都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行业关键性参与者。而且在授权专利数量方面,中国也仅次于美国。中国政府唯一的挑战就是必须认真考虑制造业的巨大产值和中国劳动力的重要性。中国以制造能力和低廉劳动力成本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如果运行AI的机器人最终取代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就可能会打乱杜会平衡。因此,在中国社会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也必须放在首位。

(摘编自《电子产品世界)2018年第5期)

材料四:

“作为全球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之一,人工智能的发明者可能是美国人,但这项技术却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就持这样的观点。

首先,中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使美国科技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之前,美国科技行业原本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但是现在它们所享有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被中国企业侵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能够使用更多的数据来开发、训练和部署AI系统。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工智能可谓遍地开花。众多巨头和独角兽企业都在利用领先优势的人工智能,尝试为零售、出行、外舞、医疗、教育、旅游等多个行业赋能并开创造价值。目前这些行业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正在展现出全新商业模式和态势。它们在让人工智能真正展现出价值的网时,也在深度革新着大众的工作、生活体验。

(摘编自《DoNews》2018年9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国务院规划,人工智能将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中国人工智能学术成果占全球半壁江山,只是人才储备上较美国略显不足。

C. 部分公司在美国建立研究机构,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端研究人才短缺。

D. 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有赶超美国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数据表明,我国人工智能经过多年发展,在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B. 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可有效避免运行人工智能对社会平衡的破坏。

C. 运用人工智能的中国企业有能力侵蚀美国科技行业一直以来保持的领先优势。

D. 中国的人工智能已经涉足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创造出了可喜的价值。

3.如何推动我国人口智能产业的发展?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