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的部队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的部队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本根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 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虽有对士兵严厉的一面,但其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D. 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2.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新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3.请结合作品谈一谈“我”在文中的作用。

 

1.B 2.①选材别致。题目是“将军的部队”,可是作者却没有选择宏阔的战争场景,而是重点写将军晚年对他部队的怀念。②构思新奇。将军的部队竟然是两箱写的名字或没有名字的木牌,构思新颖奇特,出人意料。③塑造人物角度新奇。突出塑造了一个活在记忆里的、把回忆当做生活全部的老将军形象,与众不同,新奇感人。④表现主题新奇。作者通过描写将军从不间断地对着一个个木牌自言自语,让人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体味出将军和他的士兵之间的深厚感情,体味出将军的悲悯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3.①“我”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末,串起各部分故事情节。②“我”是见证者,也是叙述人,将军的部队和他的木牌都是由“我”来转述的,增强文章的可信度。③“我”深化小说主题,结尾处“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通过“我”对木牌意义由“不解”到“理解”的过程,看出将军对“我”的影响,从而传达出“对生命尊重”这一宏大主题。④“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我”的回忆引出将军的故事,我对木牌名字的探寻引出王参谋的转述。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错误,从文中来看,将军那两箱木牌已经暗指战争是多么艰难惨烈。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新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然后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主旨的表达,看这些方面有哪些新奇之处。从文中来看,文中所写的将军的木牌代表的是将军统领部队中那些亡故的士兵以及他的一些物品,是部队的一份子,表明木牌与部队之间的关联,标题“将军的部队”其实是一些木牌,体现出文中“部队”的独特性;从选材角度来看,文章写的是战争,写的是部队,却没有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战争场面上,而是选取了将军晚年对部队的怀念这个角度来写,而且这支部队是由两箱木牌组成,不得不说是出人意料;而在将军的个人形象上,他没有从传统意义的角度上去塑造一个奋勇杀敌、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个善良的、活在记忆里的、把回忆当做生活全部的老将军形象,如“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从主题上来说,文中主要写将军不间断地对着一个个木牌自言自语,在这些自言自语中让读者体味出将军的悲悯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显得很新奇。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次要人物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作品谈一谈‘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针对次要人物设题,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我”相关的内容,再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我”是行文的线索,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起故事情节。从文中来看,“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我”贯穿全文始末,串起各部分故事情节,可见“我”是文章的线索;“我”是“将军部队”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叙述人,无论是将军的部队,还是他的木牌,这些都是“我”转述的,让故事变得更为真实可信;文中“我”对木牌的意义由“不解”到“理解”的过程,展现出将军对“我”的影响,传达出“对生命尊重”这一宏大主题;作者用“我”的回忆引出将军的故事,“我”对木牌名字的探寻引出王参谋的转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 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 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 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D. 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 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C. 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D.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2)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

——泰戈尔

(3)唯有回望,才能发现,我们究竟已经走出多远;唯有前瞻,才能相信我们沿着这条航线,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或几则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边城中的湘西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请你围绕上述内容,为导游设计一段接待四方游客时的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十月)杂志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

1978年8月创刊以来,《十月》杂志以其关注杜会现实的写实作风,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喜爱。正赶上创刊十周年之际,为了回赠读者厚爱,加强与读者互动,杂志杜决定办一个“我与《十月》”征文活动,征集读者惠存的跟《十月》有关的最美的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___________,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呈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乔楚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和___________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B.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C.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D.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B.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

C.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D.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提并论    口耳相传    深谋远虑    虚张声势

B. 相提并论    口传心授    深思熟虑    虚张声势

C. 混为一谈    口传心授    深谋远虑    矫揉造作

D. 混为一谈    口耳相传    深思熟虑    矫揉造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