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内涵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括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的人选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同义。
B. 孔子提出的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主张是为了要求人们具有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C. “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是孔子“爱众”思想的重要表现。
D. “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子张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 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述。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一个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者如果能够接济民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 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人才“选于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 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 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的关爱之情,在当今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面对抢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则学校食堂的公告,其中有四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日,食堂就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对食堂声誉和学校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经学校研究决定,即日起加强管制,一经发现,将严惩不贷。今特发此公告,希望同学们吃多少打多少,避免浪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那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古画会唱歌”则更进一步,古典雅致的歌词、 的曲调将千年古画青山绿水的场景烘托、渲染得 。这种新形式让现代人不仅用眼睛来欣赏古画的“静美”,也用耳朵来聆听古画的旋律,更用心体会诗情画意的韵味,通过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千里江山图》可谓 ,这幅千古名画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让不少人 。从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的“古画会唱歌”,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借助高大上的科技手段,尊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变得更“接地气”,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B. 与其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C. 如果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D. 与其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栩栩如生 尽人皆知 魂牵梦萦
B. 珠圆玉润 栩栩如生 妇孺皆知 魂牵梦萦
C. 行云流水 惟妙惟肖 妇孺皆知 朝思暮想
D. 珠圆玉润 惟妙惟肖 尽人皆知 朝思暮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开掘和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B.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C. 古画要变得拉近人们的距离、更有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D.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这样的景象使人听到都要吓得变了脸色, 之后又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___________”的高山图。
(3)杜甫《登高》中表现了夔州秋天落叶纷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这引发了作者悲秋的情感,再想到自己“___________”的漂泊生涯,长期疾病缠身的病痛,登高望远百感交集,沉痛涌上心头 。
(4)《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年老色衰后,曾经门庭若市变成了“______________”的凄凉,嫁给商贾过着孤独凄惨的生活,在夜里不禁“___________”,这样的泪水让人心痛不止。
(5)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诉身世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______, _____”的感慨,才有了同病相怜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6)《劝学》中君子广泛学习、不断反省,“____________”,这是学习提升了人的智慧和品质,君子也并非天性聪颖,而是他们 “___________”达到了一般人所未达到的境界。
(7)《师说》中,面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的做法,士大夫“_______”表示对百工之人的嘲讽。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君子之徒看不起百工之人,但与百工之人相比,“_____”,这样的结果真是可悲啊。
(9)《锦瑟》一诗中,诗人借助“宝玉生烟”的典故,表达理想可望不可即的句子是 “____”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如果对百姓实行文化教育,使他们明是非,知礼义,那么“____”,这样的幸福场景让人向往。
(11)《过秦论》中直接点明秦王朝失去天下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花流水本无情,但诗人因想到自己的境遇而赋予落花流水以深情。
B. 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梦醒后是愁上加愁。
C. 诗人遥想故乡,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 诗人用典表达归隐之意,却又“不归”,反映其“归与不归”的彷徨、矛盾。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两句诗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