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焦效应和规模效应。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焦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焦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焦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市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要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为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动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城市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3.“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 2.C 3.(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2)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3)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4)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5)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6)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本题A项正确,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来,而“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这一推断也包括在图表中。B项正确,从图表1可以看出四个城市的面积的确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而很明显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项,“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表述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选项前半部分“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正确。根据图表2东京的人口密度是4187,首尔是5339,前者的确比后者低很多;东京人口总数是3593,首尔是2495,东京要比首尔低得多,可见,选项“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这部分的表述是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断出东京“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项正确,综合的图表1与图表2,全市人口密度较低而中心城区人口过密,明显是“人口分布不够均衡”的表现。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要抓住题干中“‘大城市病’”“缓解”关键信息。然后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至于缓解“城市病”的策略,可在四则材料中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可归纳出答案第(1)点;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可归纳出答案第(2)点;根据材料三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可以归纳出答案第(3)点;根据材料四“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抓住其中的“为此”“另外”“同时”等可归纳出第(4)(5)(6)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 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 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 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 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 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 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 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李大钊

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魏源

④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托尔斯泰

⑤选择自己比任何人都会可靠得多。——李嘉诚

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

读了上面的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中学将于2019年5月28日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高三(1)班班委会代表全班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词语运用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母校将于2019年5月28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光顾仪式现场。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特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高三(1)班班委会

2019年4月28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

请概括出幸福指数高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个字。)

要素一: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  要素三: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双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B.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C.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D.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D.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款国内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