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像苏东坡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像苏东坡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是人间难能有二的。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③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专家教授请教。

④他兴冲冲地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报社,满心期待着好消息,结果等来的却是报社认为这是一篇质量太差,不刊之论的消息,心情非常沮丧。

⑤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⑥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学生不能自恃在专业技能方面怀瑾握瑜而掉以轻心,应努力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就业竞争力。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B 【解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恰当;②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这里应使用“不由自主”。③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使用不恰当; ④不刊之论,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言论或文章的精当,无懈可击。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⑤韬光养晦,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比喻暂且隐蔽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表现出来。语境恰当;⑥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握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而优美的品德。句中是“技能”,对象错配,使用不正确。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的《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与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近的。

(5)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暴政,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①江彬;曹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馆府县印/

B.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馆府县印/

C.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 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朝廷考试的人,即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B. 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C. 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D. 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 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 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勢,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 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恍的罪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

(2)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2)以天下之士

(3)声非加也,而闻者彰 

(4)君子不齿

(5)非我也,也 

(6)序八州而同列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家,提出“性善论”,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B.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完善了孟子性善论的学说,主张“明礼仪”、“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 贾谊,西汉洛阳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过秦论》即是一篇著名的政论宏文,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D. 韩愈,唐朝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