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 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 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 (《论语•颜渊》) 。所谓“爱人”, 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 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 听说马厩失火, 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 而 “仁民”, 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 物虽不同于人, 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 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 如捕鱼、狩猎, 以及砍伐树木等, 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 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 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 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 即人和天地万物, 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 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 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 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 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 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 “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 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 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把关心的首要之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

B. “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 作为“仁民爱物”的引申,“民胞物与”要求人要以其他人为同胞、以天地万物为朋友。

D. 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 “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B. 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 文章多处明引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儒家而言,物与人是相同的,人对待人与对待物都应该秉持仁道原则平等地对待。

B. 传统儒学认为人应当珍惜爱护天地万物,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

C. “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1.D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 项,“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错误,“这种意识”指代“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故选D。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项,“同异”错,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故选B。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物与人是相同的”错误,物与人是有区别的,“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B项,“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错误,原文的表述为“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D项,“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无中生有。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面临生死抉择时,有些人舍生取义,是因为“_______”;“义”比活着更值得珍重,并进一步指出,重义之心人人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不因外界赞誉而更加奋勉;“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他不因外界批评而更加沮丧。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如“_______”句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 ___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 ?如泣如诉的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其人,那么,“_____”,就可以抗拒秦国;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就可以传递三世甚至万世而为君。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思想、生活、行为几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炼,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世俗的人本来就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随波逐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我”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的原因。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3)白居易《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