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用了26天,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呢?

一是嫦娥四号需要等待月昼充能量。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探测器只有在月球着陆区的白天着陆,才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开展工作。而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着陆区的晚上,因此嫦娥四号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才能赶在月背的白天实施着陆。

二是嫦娥四号发射窗口限制多。为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使其与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嫦娥四号的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嫦娥四号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而且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还会有相应的科研测试项目。嫦娥四号绕月期间一些设备需要开机进行测试,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测试更完整,准备更充分。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孙泽洲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上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这将实现首次人类航天器的对地对月中继通信。目前,他带领研制队伍已经进入最后决战决胜的时刻,即将迎来发射“大考”。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步子迈得大一点儿,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孙泽洲总设计师充满希望和自信地说。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国深空探测一连串坚实的脚步。

(摘编自《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飞月探火”的故事》)

材料三:

《科学美国人》月刊12月21日报道: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将使中国进入“月球未知领域”。

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探月任务,其中一次使用了该国首个机器人着陆器和月球车。中国这一最新的月球探险始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一枚携带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目标是月对球背面,即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个半球。此前还从来没有航天器在那里实现过软着陆,不过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徘徊者4号探测器曾在月球背面坠毀。

在发射升空并朝着月球飞行了4天半之后、嫦娥四号进入了椭圆形的环月轨道,等待着命运的降临。中国官员尚未公开宣布嫦娥四号将于何时尝试着陆,但大多数专家猜测,着陆最早将于2019年1月初进行,因为从那时起,月球背面将有大约14天的时间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为嫦娥四号的太阳能电池充电。

美国布朗大学著名行星学家吉姆•黑德说,嫦娥四号任务进一步证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中国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而且将它视为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等待月昼充能量”“发射窗口限制多”“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

B. 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晚上,为了更好地进行探测活动,嫦娥四号需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

C. 嫦娥四号的技术难度比嫦娥三号大,嫦娥四号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在未到达月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的测试项目。

D. 带着“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任务的嫦娥四号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它使中国进入了“月球未知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限制较多,约束条件多,因而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才能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

B. 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事业,探月工程还在进行,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更为遥远的火星。

C. 为嫦娥四号任务而新研制发射的中继卫星,是连接月球背面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三者之间通信的中转站,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D. 从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表明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卓越的技术能力。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嫦娥四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的原因。

 

1.D 2.A 3.①技术上:之前已经成功完成了三次探月任务,积累了的一定技术基础。②科研者:有一批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艰辛探索。③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的重视,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体的科学意义的天体,还将探月视为国家崛起的一个重要步骤。 【解析】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嫦娥四号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错,原文“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将使中国进入‘月球未知领域’”可见应是“首次实现软着陆”。故选D。 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A项,“约束条件多,因而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才能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错误, 因为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所以受约束条件多,选项因果倒置。故选A。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概括析嫦娥四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的原因,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答题的区位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技术上“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科研人员方面“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国深空探测一连串坚实的脚步”;国家层面“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中国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而且将它视为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 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 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 (《论语•颜渊》) 。所谓“爱人”, 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 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 听说马厩失火, 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 而 “仁民”, 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 物虽不同于人, 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 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 如捕鱼、狩猎, 以及砍伐树木等, 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 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 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 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 即人和天地万物, 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 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 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 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 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 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 “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 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 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把关心的首要之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

B. “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 作为“仁民爱物”的引申,“民胞物与”要求人要以其他人为同胞、以天地万物为朋友。

D. 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 “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B. 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 文章多处明引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儒家而言,物与人是相同的,人对待人与对待物都应该秉持仁道原则平等地对待。

B. 传统儒学认为人应当珍惜爱护天地万物,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

C. “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面临生死抉择时,有些人舍生取义,是因为“_______”;“义”比活着更值得珍重,并进一步指出,重义之心人人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不因外界赞誉而更加奋勉;“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他不因外界批评而更加沮丧。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如“_______”句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 ___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 ?如泣如诉的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其人,那么,“_____”,就可以抗拒秦国;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就可以传递三世甚至万世而为君。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思想、生活、行为几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炼,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世俗的人本来就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随波逐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我”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的原因。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3)白居易《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