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记忆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D.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 文章第二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论证问题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是一面镜子,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

B. 稀有的乡愁资源应该尽量保存,乡愁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一定要合理。

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引导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发展。

 

1.D 2.C 3.A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错误,原文:乡愁记忆是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 能让“栖居者与返乡人” 找到精神的源头;B项,“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C项,“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错误,原文“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选项漏掉了“定居者的生活习惯”。故选D。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 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故选C。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事例相同。

浪花:如果没有礁石的阻拦,我怎能开得这般的美丽?

 

查看答案

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直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___________的硬道理。(        )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___________,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___________,“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凡事倘若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因此一个人是不可能估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___________的陷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牢不可破    拈轻怕重    举棋不定    自怨自艾

B. 颠扑不破    挑肥拣瘦    瞻前顾后    妄自菲薄

C. 颠扑不破    拈轻怕重    瞻前顾后    自怨自艾

D. 牢不可破    挑肥拣瘦    举棋不定    妄自菲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A. 因此,成长不能不抄近道,成功不能没有短平快。

B. 因此,成长需要不断努力,成功需要不断奋斗。

C. 由此面言,成长需要"钻厚板",成功需要"凿深井"。

D.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凡事倘若追求眼前成绩,只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才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B. 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C. 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只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才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D. 凡事倘若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鸟兽的啼鸣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