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头三女人
木心
是这样。都市街景情趣盎然?是这样。我常注意这些人的脸,与我所思相符,都是良善的——又是觉得这些都是耶稣同情而上帝却不理睬的人。耶稣说富人要进天国,比骆驼穿针孔还难。上帝说穷人要进天国,比两匹骆驼并排穿针孔还难。上帝是在富人这一边的,否则富人怎能富起来?
一个青春已去的女人,常在较宽阔的人行道上伏地作粉笔画,地面本有着等边六角形的凹纹,她利用这些蜂房格,画出人脸、花朵,伴以多种图案。几次后我才看清楚她是一个瘦小、灰黯、弓背蓬头的女人——我想起福楼拜的话:“显示艺术,隐藏艺术家。”不禁暗笑,又觉自己太刻薄,便掏出几个硬币放在地上,不期然看见了她的脸,满脸的汗,苍黄、疲惫。她真脏,没有心情洗脸(洗脸也要有好心情)。既然目光相接,我该说句话:“你画得很美丽。”“我可以画得更好。”她说。“我相信。”我想走了。“为什么别人不和我说话?”她撩起额上的乱发。“因为画就是画家的话。”“不不,话多着呢!你愿意听吗?”“对不起,我有事。”我看手表,想脱身,像当年的欧根·奥涅金。
早晨走在百老汇大街上,女人的嗓音在背后响起:“日本先生,日本先生。”我不是日本人,不必回头。女人轻触我的手肘,她是黑种人,有点胖,二十来岁。
“请原谅,你是日本人吗?”
我不及否认,她快速地说了一大连串,满脸憨厚而愁苦的表情。旁边出现了一个白种青年,善意地代她说明:她要回布鲁克林,没钱坐地铁,请求帮助。我给了她票钱,白种青年似乎很高兴代言的成功,轻快地走了。黑女郎谢了又谢,转过身去,她还牵着一条大狗。往布鲁克林?下城方向的地铁站该朝前走,她不认路吗?——她牵着大狗走向报摊,买了一包烟,点火抽起来。
我回身快步走,怕她发现。我不是那种窥人隐私的人。
大都会博物馆的高高宽宽的台阶上,总是坐满五彩缤纷的男女,下面人行道上有小丑或魔术师或踢踏舞男的表演。鼓掌,喝彩,谢幕,当然还有以硬币纸币代替鲜花奉献给表演艺术家的那么一回事。
行过喷泉,便是幽静的林荫道,绿叶如云,卖水晶项链的货车,新旧画册的书摊,出售小幅画的艺术家——所有这些,都很少有人买。
我放慢脚步,发现一些小小的水彩画,趣味近似保罗·克利,抬头看那倚树兀立的摊主,是个眉清目秀的女士,长发垂肩,肩上披块灰色的大方巾,待久了自然感到冷,她把大巾裹紧身躯,两臂在胸前打了个结。
“保罗·克利!”
“不,我,是我画的。”
“我知道,你的画使我想起克利。”我以为说得很委婉,又加一句,“你画得真好。”
“谢谢你!”她的脸解冻似的呈现活气和笑容。
接下来该我选购画了,可是我本来不存心要买,为了这两句对话就要买么……朋友喊着我的名字走过来了,她是我同学,今天忽发奇想,穿得华丽妖艳,活泼泼地拉了我就走,忘了向那女画家说声再见。
回家路上想起一件事——刚才那路边设摊的女画家,也许以为我是正要买她的作品,被一个不比她美丽而比她华丽的女人打消了。我那同学偶然的盛装,本也不足道,偏偏与那女画家的寒素形成了对比,倒像我们是幸福者,她是不幸者,我感到歉疚,又感到冤屈——女画家、同学、我,是在同一个世界中,不是在两个世界中。买不买画,不要紧,而我一定使她薄明的心先是比平时亮了一度,接着又比平时暗了一度。何苦呢?
第一个女人有点傻。第二个女人有点坏。第三个女人有点可怜。
我是个有点点傻有点点坏有点点可怜的男人。
(有删改)
(注释)①按照《约翰福音》的说法,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是创世神,耶稣是救世主。②欧根·奥涅金:普希金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进步却又为贵族思想束缚,犹豫彷徨的人物形象。③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和现代派画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这样。都市街景情趣盎然?是这样。”文章开头一句,造句独特却很好地强调了街景的情趣盎然。
B. 文章第一段巧妙地运用上帝与耶稣的不同态度,深刻揭示出美国社会贫富的尖锐对立,深化了主题。
C. 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既展现了“街景情趣”中的“情”与“趣”,又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活动。
D. 文章以三个女人构成都市街景的三个片段,虽然都是凡人小事,却写得情趣盎然充满都市的生活气息。
2.作者分别用“傻”“坏”“可怜”来概括三个女人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这样概括的依据。
3.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个有点点傻有点点坏有点点可怜的男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劳动法》表述:“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也就是说,2018年7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40小时)和法定最高工时(44小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工作时间较上月增加0.1小时,这并不值得骄傲,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而同一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也就是说,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伴随着收入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工作时间阶梯式的回升,而收入增速逐步回落,只能说明就业人员尽管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拉长了工作时间,却没有获得同等增幅的收入回报。人类也曾经为争取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而奋斗了一百多年。
(资料来源:《劳动时间延长背后——秋叶原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材料二:
中国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比较表
根据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每年25个工作日计算,周平均工作时间46个小时相当于年工作时间为2300小时。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材料三:
关于“996”,现在这是国内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所以,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你去想想下一个季度公司的Revenue(收益)在哪里都还不知道的人,你去想想你做了很多努力的程序根本没有人用的人……跟他们比,能做“996”难道不是福报吗?
(资料来源:《马云谈“996”》)
(注释)“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居世界第一,达到2300多小时,远远高出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B. 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墨西哥紧随中国之后,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也在2200小时以上。
C. 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德国就业人员的年工作时长最短,年工作时长不到1600小时。
D. 绝大多数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的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都在2000小时以下,远远低于中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7我国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和法定最高工时了。
B.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但收入却进入高速增长的态势。
C. “996”工作制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工作时间制度,中国很多企业像BAT这些公司等都在实行。
D. 马云认为“996”工作制是巨大福气,是每一个人希望成功,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的基础。
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延长工作时间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这只是互联网“理想国”里的单纯想象。《美国科学院院报》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但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支持民主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非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突出。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动,并不能消除成见和误解,相反却加固了“预存立场”。在互联网空间,团结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选边站队,变得更加容易。究其原因,在于网民在网络空间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网民一旦聚集起来,形成某一类群体,就会表现出“去个体化”的倾向。所谓“去个体化”,即群体中的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去个体化”的个人不再感觉他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监控他们自身的行为。“去个体化”的个休在群体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觉和个人认同。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群体劫持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支持共和党的人为何会讨厌民主党了。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让人集群化,继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出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形成偏激的态度和取向。
政治态度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很大,成本甚高。支持民主党的人,在解释信息时,不会因为所接受的信息是反向信息,就会轻易改变预先立场。一个有预存立场的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她)更易于接受与预存立场和价值框架相吻合的信息。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理论上,在互联网上,信息更易获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但事实上,互联网上信息的便捷和多元,反而会强化偏见。何也?一个网民是不会均等地接受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网民更易接受与其预存立场接近的信息,而遇到反向的信息,会产生“排异反应”。天长日久,一个人在其偏见的驱动之下,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社交网络让人的视野越来越窄,每天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其成见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中的“岛民”就会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误认为整个世界,他们会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固守的偏见即是“真理”。因此,“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张涛甫)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交网络有助于弥合分歧。
B.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变得更加突出。
C. 在相似的情境或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网民容易团结成一个“易感群体”。
D. 在互联网上,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也更加多元,这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B.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重在提出和分析问题。
C. 本文以讲道理为主,引用《美国科学院院报》相关文章的研究成果来展开论证。
D. 文章论证脉络清楚,南“易感人群”到“去个休化”再到“群体极化”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感群体”本为医学名词,文中用来借指在相似的情境、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而结成的群体。
B. “去个体化”,即群体中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使其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存在个体知觉和个人认同。
C. “群体极化”,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用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
D. “孤岛”是指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成见就越容易加固,个体也就成为信息海洋中孤独的岛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70年,时光带走了许多,也带来了许多。从泥泞的土路到平整的柏油路,从吃不饱到减肥茶,从笔墨书信到智能手机,从遥望天空到载人航天……你可曾了解那些沧桑巨变的细节、那些改天换地的故事;可曾思考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见解或感悟,使共和国一百周年时的青年人读到你的文章,能从一个角度了解我们的时代精神。
下面是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上游的投资、制片方,中游的发行方和下游的院线、影院与观众_____。上游片方或中游发行方提供片源,下游用户付费观看,现金流自下而上流动,_____。从票房分成现状来看,_____,其次是投资、制片方。这也是近年来影院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D.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