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雪花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去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B. 这篇小说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C. 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小说在叙事上始终通过萧胜那一双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以儿童的视角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匠心。

2.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萧胜三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C 2.内容上:①写萧胜到达目的地时看到色彩缤纷景象的愉快心情;②交代这是萧胜父母的工作生活环境。 结构上:呼应上文爸爸拿回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的生活做铺垫。 3.第一次流泪:因失去奶奶而悲伤。 第二次流泪:穿蘑菇时,想念奶奶,为无法报答奶奶悲伤。 第三次流泪:吃黄油烙饼时,想念奶奶,为奶奶不能与自己共享黄油烙饼而悲伤。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C项分析错误,“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没有构成鲜明的对比。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多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此题,从人物角度看,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有利于表现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从情节结构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同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互相照应,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做铺垫。从环境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可以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 3.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关于萧胜流泪的语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每一次流泪的原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文本第六段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根据文本内容可以看出萧胜这次哭是因为奶奶去世,因为失去奶奶悲伤,对奶奶怀念。文本第十一段“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萧胜穿蘑菇时想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想报答奶奶,奶奶却去世了。文本最后一段“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这次流泪是萧胜在吃黄油烙饼时,表现萧胜想念奶奶感激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缎,皇帝的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有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 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行。

C. 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D. 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B. 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C. 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D. 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B. 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料的方式,说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C. 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 唐朝的致仕制度,对于中下级官员,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网络投票评优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学生上进,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助长学生们心底的那份虚荣和功利,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只要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自然提升。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如果能发挥其正面效用,就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

①网络投票评优活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荣誉感和上进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睡眠充足有利于身心健康,劳累一天之后,好好睡上一觉,身心都得到放松,又能精神十足地迎接新的一天。相较于人体其他器官,②__________,因为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大脑对当天接收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删除无用的部分,进行自我更新。③__________,比如影响食欲、情绪、决策力,造成免疫系统受损,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乏睡眠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公司总经理对小李说:“我一定会认真雅正你今天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

B. 小杨激动地说:“承蒙金鱼街社区委员会的邀请,我参加了读书分享会。”

C. 在外求学的儿子一到家,父亲就动情地说:“家父我早就包好饺子等你啦!”

D. 小赵把他的好朋友送到门口,说:“我就此留步,不远送了,祝您一路平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