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期契约文书数量多种类丰。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期契约文书数量多种类丰。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意味着民众的契约实践及由此建构的社会秩序与运作机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普遍化和统一性,形成了跨地域和制度化的特征。

传统中国契约基本框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誓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如《约法三章》《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单方面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二是私人之间通过合意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覆盏社会生活各领域,婚姻、交易、借贷、合股等以私人合意来建构社会秩序。三是介乎前两种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及会社等制定的“约”。它们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这种类型的“约”,不仅具有支配性与合意性的混合因素,还体现了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交叠的结构特点。就此而言,明清中国除了有通过法律建构与维系的身份社会,还有一个建筑在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上的民间社会。因此,传统中国无疑是一个集身份、契约、礼俗于一身的复合社会。

这种民间契约秩序的形成有其原因。

其一,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小家庭为政治基础(赋税徭役)和社会基础(秩序结构)的局面。这种小家庭“共居同财”和“敬宗收族”,体现了法律及伦理的双重要求,唐宋以降“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普遍存在,但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竞争和经济交往,仍是传统中国社会一个基本特点,是婚姻、田土、钱债、合股等常规契约得以滋生的领域。而笼罩在小家庭之上的宗族和以家族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的内部秩序,则成为法律难以深入管治的领域。于是,用以填补这一领域的宗族和村落层次上的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便运用而生。

其二,朝廷“基础权力”相对薄弱,不具备深度管治基层社会的能力,难以为民间契约实践提供全面的法律保护。朝廷正式权力止于州县,州县在人员不足、经费匮乏及交通阻隔的情况下,官府根本不可能渗透到乡村社会,并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从而给基层社会留出了活动空间。

其三,朝廷疏于制定婚姻、田土、钱债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典章,缘于没能力严格执行采取“抓大放小”的治理模式——严格管控命盗犯罪,相对放任囯土细故事宜。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有社会自生自发因素,也有朝廷自觉撤退因素;表明朝廷不愿意也很难制定全面规范契约活动的法律。明清里老介入解决婚姻、田土、钱债等纠纷,主要依据契约协定,情感、礼俗、惯例等也是重要参考。官府通常采取“民不告,官不理”态度,仅在私人契约发生纠纷而提起诉讼的场合才会适度介入。即使民告,官也未必理,很可能将案件推给民间社会,让其自行解决;即使官理,也往往采取“调处息讼”方式解决纠纷,而非依法裁判。

明清时期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成为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贴近生活实际,有其独特地位、功能和价值。

摘编自徐忠明《传统中国社会的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各类契约意味着社会秩序与机制有一定的普遍化和统一性,有跨地域和制度化特征。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清中国还是一个以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建构的民间社会。

C. 以小家庭为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局面是在土地私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基础上形成的。

D. 在私人契约因纠纷而起诉时官府才会适度介入,但通常采取“调处息讼”方式来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三个维度介绍传统中国契约的基本框架,并对每个维度及其特征作了简要分析。

B. 文章从三个层面来论述民间契约秩序形成的原因,这三个文段构成并列的逻辑关系。

C. 文章列举里老和官府解决婚姻、田土、钱债等纠纷的做法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D. 文章是以总分总框架构思行文的,论证的主体部分呈现递进关系,论证层次清晰明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旨在维护身份秩序,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契约制度是一种维护民间礼俗的模式。

B. 婚姻、田土、合股等常规契约是在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竞争和经济交往中产生的。

C. 只要人员经费足够,交通便利,官府就可渗透到乡村社会,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

D. 因家规族法村规民约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功能,所以朝廷权力自觉撤退。

 

1.A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不合文意。A项与首段有关,原文讲“社会秩序与运作机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普遍化和统一性”,选项将“某种程度的”换做“一定的”,语意内涵并未改变,但是陈述对象由原文的“各类契约文书的规范化和格式化”换成“各类契约文书”,概念范围扩大,该表述错误。B项,与第二段末尾语意有关。“在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上”,是这一民间社会的特征,即民间社会是“契约制度和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建构的”,原文中的“就此而言”,就是强调这一结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B项表述无误。C项,与原文“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小家庭为政治基础(赋税徭役)和社会基础(秩序结构)的局面”有关,“这种民间契约秩序的形成有其原因”,表述正确。D项,与原文倒数第二段有关,从“官府通常采取“民不告,官不理”态度,仅在私人契约发生纠纷而提起诉讼的场合才会适度介入”,“即使官理,也往往采取“调处息讼”方式解决纠纷,而非依法裁判”这两部分内容看,选项表述正确。故选A。 2.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分析有误。原文讲“明清里老介入解决婚姻、田土、钱债等纠纷,主要依据契约协定,情感、礼俗、惯例等也是重要参考”,后面是从不同角度作说明,强调“官府通常采取“民不告,官不理”态度,仅在私人契约发生纠纷而提起诉讼的场合才会适度介入”这一点。“即使民告……”和“即使官理……”并不存在正反对比关系。故选C。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可以做筛选排除。A项,表述错误。“契约制度是一种维护民间礼俗的模式”,无中生有。原文中“传统中国无疑是一个集身份、契约、礼俗于一身的复合社会”可知,“契约”和“礼俗”为并列关系,“礼俗”不是“契约”维护的对象。B项与原文第四段有关,以“于是,用以填补这一领域的宗族和村落层次上的家规族法与村规民约便运用而生”这句话作提示,分析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涉及原文“朝廷正式权力止于州县,州县在人员不足、经费匮乏及交通阻隔的情况下,官府根本不可能渗透到乡村社会……”,讲的是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的困难。选项把“人员经费足够,交通便利”作为官府渗透到乡村社会,对私人空间进行深度管治的充分条件,而未注意“朝廷正式权力止于州县”的现实,表意绝对化。D项,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有社会自生自发因素,也有朝廷自觉撤退因素:表明朝廷不愿意也很难制定全面规范契约活动的法律”。“因家规族法村规民约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功能”和“朝廷权力自觉撤退”并无因果关系。选项错在强加因果。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 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 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 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 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 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 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 (节选)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常以身蔽沛公_______________    (2)杀人如不能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 跟从 B. 随从 C. 使……跟从 D. 指挥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5.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1)______(2)_______(3)______(4)________

6.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樊哙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唐)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

(注)①浮蚁:指酒

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北雪”、“胡云”是因北方多雪,长沙属南方,偶有雪。

B. 颔联写雪随风而飞,间有未落之叶,在雨雪之中诗人不能赏花.

C. “金错囊徒罄”句写作者已经囊中羞涩,已经没有买酒的钱了。

D. “银壶酒易赊”是诗家常用语,藏一字于其中,“易”实“不易.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 B. 雄起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沉郁顿挫

3.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阴翳礼赞(节选)

[日]谷崎润一郎

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候,感到室内的黑暗仿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特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③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模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④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毁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剥夺,简直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悟,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

⑤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 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分析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

3.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评析第⑤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