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蜘蛛看见蚕在吐丝,说:“你吐丝结茧,是缚住自己;我吐丝结网,是为了缚住自己该有的利益。”蚕听后说道,“我吐丝结茧,是为了隔开尘世的喧嚣和诱惑,给自己一角安宁和清静,去孕育希望和梦想。”结果,蜘蛛一直守在自己的蛛网中平淡生活;而蚕成了一只破茧而出的蝶,拥有着飞翔的自由和美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高校的一块主题为“育人”的文化碑浮雕图片。请你结合相关文字材料说明,以该校解说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校友介绍此碑的构图元素和蕴含的教育理念。要求: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105个字。
文化碑的位置:校园中心广场
文化碑的造型:一卷展开的书册
文化的内容:雕像次为孔子、戚继光、袁隆平
分别代表文化、爱国、科学
下面是某市第七中学写给该市教体局的一则请示主体部分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由于我校今年住宿生急剧增加,造成学生没有地方住了,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解决这一困难,我校决定再建一栋容纳800人的学生宿舍,要求贵局下拨我校建楼尚缺资金230万元。特此请示,请回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它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如今,这里已是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当地,泽被后世,塞军级自然环境江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三代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 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増长的做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B.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別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C.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D.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标杆
C. 时代呼唤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D. 我们要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俯仰之间 薪火相传 任重道远 生生不息
B. 曾几何时 薪火相传 刻不容缓 源源不断
C. 曾几何时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生生不息
D. 俯仰之间 继往开来 刻不容缓 源源不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的表情和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其中“__________” 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弹奏琵琶的手法。
(3)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意蕴深厚的朦胧美,《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好事物不常在或美好理想难以实现,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和郭主簿(其二)
陶渊明
和泽①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②,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③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⑤竟良月⑥。
(注)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正式归隐之前。①和泽:雨水和顺。②游氛:漂游的云气。③抚:保持。④检素:检点素志。⑤厌厌:同“恹恹”。⑥良月:指十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秋景,首句却写春雨之多,遍及整个春季,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对比
B. 诗歌用“素”“凝”“肃”三字把秋天的色彩、温度、肃清表现得淋漓尽致。
C. “陵岑”以下四句,远近结合,声色结合,描绘了一幅灿烂奇绝的秋景图。
D. 这首诗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喻象征手法,寄寓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2.诗人“念幽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