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C. 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D. 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B. 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C. 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D. 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B. 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C. 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D. 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大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他说:“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儿都没有遗憾。”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起初他选择的是文学,但是毫无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调色,又失败了。他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大成就。
格林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但他们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心灰意冷。但后来一个朋友发现了他们的文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了,结果成为了经典的《格林童话》。
人生之路,应该如何选择“行”与“止”呢?针对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想法或感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幅漫画《同病相怜》,请仔细阅读,简要描述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内容(不超过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不超过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一则通知,可对文字进行删改。要求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布通知时间为2019年4月25日。不能出现具体的学校名称。
①学校拟举办“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②本次比赛由校团委举办。
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
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⑤比赛时间为2019年4月26日晚7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 ,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 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纬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好消息是,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坏消息是,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祇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 。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 ,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 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 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 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B. 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C. 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D. 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都阐述了善待百姓的重要性,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2)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借助“月”这一意象来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借“___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又借“___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3)《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