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其实,过去60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梳理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10道“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减负令”所对应的“症状”,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

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联手排查、全面治理。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

“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到如今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材料二: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认识

图二  家长对“减负”的看法

图三  家长对如何“减负”的建议

(摘编自《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太多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此,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赋。教师也要转变,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

(摘编自戴立益《“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逐渐增多,这些现象和课内外学业负担过重不无关系。

B. 父母认为孩子课业负担重有多重因素,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升学压力大、父母焦虑”,其次是“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

C. 对减负问题,超过75%的受调查者支持减负,但近30%的受调查者为了孩子的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改变的意愿不强烈。

D. 减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我国社会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B. “课业负担”和“课外负担”是压在中小学生肩上的“两座大山”,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

C. 材料三指出减负不是取消作业,更不是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自由和充足的思考时间。

D. 研究者针对家长对“减负”的看法及对“减负”的建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数据显示,家长中多数人赞成“减负”,并提出了许多“减负”意见。

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简要分析。

 

1.D 2.B 3.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①课程学习的负担重;②课外学习的负担重;③学生心理负担重;④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减负途径: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②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③学校要配置多元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⑤社会上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选项带人原文比对理解,看是否有问题。D项,“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一信息,属于主观臆断。故选D。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快速通读材料,抓住料中的关键句,对图表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B项,“当前学生的“课外负担’已经超越了“课业负担’”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呈现出新的特点”。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本题要求筛选整合中小学生辅导过重的表现,以及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答案分散在材料中,要注意的是必须进行归纳概括,而不是简单摘抄原文句子。材料一,“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材料二,“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图三,对教学资源设置不合理方面也有反映。分析可得出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即课内负担过重、课外负担过重、心理辅导过重等。学生负担过重这一现象,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多个方面,要改变这一现状,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推动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加强立法调研,使“减负令”能真正落到实处。②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有效打击非法的校外辅导机构。③学校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能满足有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配置多元课程,教学内容不超纲,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④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强化。⑤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不盲目攀比,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C. 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D. 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B. 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C. 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D. 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B. 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C. 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D. 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大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他说:“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儿都没有遗憾。”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起初他选择的是文学,但是毫无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调色,又失败了。他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大成就。

格林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但他们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心灰意冷。但后来一个朋友发现了他们的文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了,结果成为了经典的《格林童话》。

人生之路,应该如何选择“行”与“止”呢?针对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想法或感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漫画《同病相怜》,请仔细阅读,简要描述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内容(不超过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不超过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一则通知,可对文字进行删改。要求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布通知时间为2019年4月25日。不能出现具体的学校名称。

①学校拟举办“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②本次比赛由校团委举办。

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

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⑤比赛时间为2019年4月26日晚7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             ,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             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纬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好消息是,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坏消息是,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祇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          。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           ,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 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 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 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B. 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C. 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D. 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