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

 

仪式:生命的记录者 人的一生似乎被种种仪式充斥、裹挟着,从满月礼,到成人礼、结婚典礼,再到最后的葬礼。仪式用以庆祝人的降生,亦用以怀念人的逝去,各种仅式将人的一生串联成一条明确的叶脉。不可否认,仪式是一种需要。 仪式赋予人们庄严感,使人们真正明确自己所处的生命历程,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有的庄严感。成人礼是父母及学校对成年的孩子送上的祝福与警醒,让他们明确所需承担的重担以及需担负的职责,是让青涩少年蜕变为成年人的警钟:若是缺乏仪式,则必定招致少年们的不屑一顾,难以使他们从心底产生成年的庄重感。而结婚仪式则是一对爱侣的相互保证,是对共度余生的承诺,对一起生活的保证。缺乏了仪式的婚烟,就缺乏了其应有的庄严感,变得随意,进而易被岁月摧折。 若是没有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震彻云霄的一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百姓如何能真正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兴奋与自豪?若是没有现今广为流传的祭孔仪式,人们又何曾真正认识儒家至圣孔子的学说并深受折服?若是没有校庆仪式上众校友云集,学生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到身为本校学子的自豪感? 仅式希给了我们庄严感,给了我们不同于往日随性生活的庄重感。让我们将应该铭记的事情常记于心,而非随时间的冲刷而褪色,淡忘于尘埃之中、黄土之下。 然而,亦无可否认的是,现令的仪式充斥着利益,成为人们攀比炫耀的工具。而这,则是现今攀比之风盛行的社会风气一手造就。仪式自身无错,仪式是用来纪念的,纪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事件,而非给别人品评,因此仪式无须攀比,亦不应攀比。 毋庸置疑的是,仪式不可被取缔,不可流于无形。缺乏了仪式的生活,平静得便如同一潭死水,整日浑浑噩噩,而仪式则是小孔,为死水注入新的源泉,添入新的活力。 自古速令,各种仪式均焕发光芒。历史长河的冲洗,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需要仪式,仪式无可取代。可我们也拒绝以攀比为目的的仪式,能发挥自身纪念意义的仪式才是最佳仪式。 【解析】 试题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必须认真审读材料,本次作文材料的话题是“仪式”,根据“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两种对立的观点分析,作文的立意首先应该对“需要”还是“不需要”仪式进行判断,提出自已的观点。最恰当的立意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一分为二看待“仪式”问题,如“仪式的取与合”;也可以选择一方,如“别让仪式成为形式”“仪式,心中的圣火”等,但在论述中,要适当涉及另一方,使观点不至于以偏概全、走向片面。作文时主要文体为论述类文章,论述要结合当代实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中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是明写,如______________;有的是暗写,如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 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 是以冬无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 命掾吏万文宝其役   董:通“懂”,懂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行北陆藏冰               归求救国之策

B. 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被逮

C. 凌室侯                   秦人积威之所劫

D. 见公之为政                 洎牧谗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 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 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 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5.翻译下列句子。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了?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到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结合全文,简述“我”从这幅画中感受到的“可怕力量”的具体内容。

2.谈谈作者设置“美术记者”这一形象的用意。

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4.你怎么看待人生中的努力却未必有“报偿”的现象,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王阳明走向江南之江南,徐霞客也走向江南之江南。南方的司马相如、苏东坡、郑珍、莫友芝也走出去了。只有走出去,才有精彩的东西表现出来。很多人都往更远的南方走。作为人文渊薮,历史上的江南不断将其蕴蓄丰美的生命能量,向其他地区辐射,而其他地区被江南文化影响之后,其固有文化也往往被激发出别样的光辉,反过来影响江南文化,如佛家《华严经》中所说的两镜互照,重重相映,交光递影,以至于无穷。

不必讳言,黔贵文明虽然历史悠久,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文教才逐渐昌明起来。由于历史上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互动也当然主要以江南对西南的影响为主,这是一个历史的主基调。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人能弘道”。移民、政府所派官员以及迁客谪官等人在文化传播中起到很大作用。如所周知,阳明留居贵州虽仅三年,然而在此期间讲学授徒,以其非凡的精神高度与人格魅力使得黔中俊才云集景从,影响至为深远。作为一代大儒兼诗人,阳明先生对黔贵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于倡导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学,化民成俗,改善民风,也体现于对诗书文明的传播。黔地诗人名家辈出,实自阳明来黔之后。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人在文的前面,人能弘道。人可以化成天下,阳明之于黔贵,正如文翁之于四川、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海南的文化影响。而阳明一生中至为关键的“龙场悟道”,则与他在黔贵特殊环境中动心忍性的磨砺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关键词是“时代震荡”。就像地震产生地震波,某些重大的时代变革往往更促进并深化江南向更南方的文化波动。明清易代之时,中原及江南一并沦陷之后,使得滇黔边徼之地成为文化精英避地之所,一时黔中士人与江南士人萃集一地,互动频繁。待明社既屋之后,诸人为全志节或隐居不仕,或遁入空门,隐居者如贵阳吴中蕃与朱文,逃禅者如遵义黎怀智与玉屏郑逢元,这些黔中士人与避地来黔士人一同构成明遗民诗人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丹徒钱邦芑,他曾隐居余庆他山,聚众讲学;还曾邀请语嵩和尚到贵阳牟尼山讲法,振黔地宗风。而钱邦芑后来为躲避张献忠部下孙可望的逼迫,也祝发为僧,宗教与政治在这一阶段关联甚深:心系故国、志图恢复者不得已则逃禅方外,逃禅方外者也往往心系故国而有忧世之思。钱氏周围凝聚了一大批有志节之士,对当地文化产生了相当影响。可见江南以一代人物、宗教文化开拓华夏新境,变边疆而为中心,化宗教而为政治的重大贡献。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江南”被称为“文化生命”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的江南不断将其蕴蓄丰美的生命能量,向其他地区辐射。

B. 历史上众多的文化名人从江南走出去,从而将中华文化传向四方。

C. 具有别样的光辉的其他地区的文化,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江南文化。

D. 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江南以一代人物、宗教文化开拓华夏新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江南文化与西南文化相互影响与互动的过程中,毋庸置疑,江南文化发挥着主要作用。

B. 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那些非凡的人们以其精神高度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弘扬。

C. 正是因为王阳明在诗书文明的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所以至今西南诗人名家辈出。

D. 变革时代,江南文化的贡献之一是:文化精英居于边缘,悄然发力,变边疆而为中心,化宗教而为政治。

3.黔贵文明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昌明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