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无论如何,总该是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我在十八日早晨,[甲]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乙]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接着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丙]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桀骜锋利 B. 不惮 C. 接着 D. 虐杀

2.文段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1.C 2.B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桀骜锋利:形容人不受拘束,放荡散漫,性情倔强。结合“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分析可知,使用正确。B项,不惮:不害怕。结合“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分析可知,使用正确。C项,接着:连着(上面的话);紧跟着(前面的动作)。上下段是转折关系,应是“然而”。D项,虐杀:指用残酷的手段杀害人。结合“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分析,使用正确。故选C。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B项,反问句句末应是问号,把感叹号改为问号。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huì)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名于后世。

B.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C. 充满宇宙情怀和人生智慧的文章,蕴藉()着思想的美,运用思辩,探讨问题,让我们的心灵迎接伟大的思想,攀登思想的高峰,提高精神的境界。

D. 在文明和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又是多么的凶残与卑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chāng)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中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是明写,如______________;有的是暗写,如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 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 是以冬无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 命掾吏万文宝其役   董:通“懂”,懂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行北陆藏冰               归求救国之策

B. 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被逮

C. 凌室侯                   秦人积威之所劫

D. 见公之为政                 洎牧谗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 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 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 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5.翻译下列句子。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