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

1.理解文中加点句子的含义。

(1)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

(2)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

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我站起来……我懂”)。

3.概括第8段文字的内容,并简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末段,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1)我羡慕平凡的石匠借助石狮子使自己的生命有了价值。(或:我希望自己平凡的生命能够陪伴一位崇敬的英雄而永存。意思相近即可。) (2)我不清楚石匠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投注到了一块石头中是否可悲(值得)。 2.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由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 ②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 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石狮子对石匠的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3.概括:猜想石匠先前“享誉民间”的日常生活。 作用:①交代他的手艺高超,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作铺垫) ②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更突出表现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 4.①通过我在石狮子面前的感悟思考,表达了我重新塑造(雕刻)自己,提升人生价值的愿望。 ②表达对石匠献身创作、超越平凡的崇敬之情。 ③石狮子的经历象征着平凡的生命可以通过雕琢提升获得非凡的灵魂和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从而确定关键词。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第四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本题(1)中的关键词有“名不见经传”“理由”。“名不见经传”意思是“平凡”。石匠被羡慕“理由”是他雕刻了一头石狮子而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或平凡石匠通过石狮子得以陪伴一位令人崇敬的英雄而永存。(2)中关键词是“这”,根据后文“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可知“这”是指“石匠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投注到了一块石头中”。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判断句子用到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含义理解这样写的好处。答题步骤是点出术语,分析运用, 紧扣文章主旨或感情。手法注意大小的问题。本题“我”与石狮子的对话是想象,“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侧面表现石匠为石狮子注入血性和灵魂,从而让自己的价值得以提升。通过“站” “走”等动作描写以及“我”与石狮子的对话描写,表现“我”与石狮子(或石匠)的灵魂交流,心灵对话,表现“我”的感悟。石狮子说话是运用拟人手法,“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表现石狮子对石匠的肯定。“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3.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段落内容及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另一种,用自己的语言对全段内容进行概括。和概括段落大意一样,层次大意的归纳必须提纲挈领、简洁明了,力求能涵盖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归纳层次大意,可以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并联系全文中心或作者思路来提炼。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概括内容:据“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想象石匠先前“享誉民间”的日常生活。作用:从内容(交代他的手艺高超),结构(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手法、主旨(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更突出表现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几个角度来答。 4.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品味抒情、议论的语句,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本题适合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本题末段共有三个形象,“我”“石匠”“石狮子”。据“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可知“表达了我重新塑造(雕刻)自己,提升人生价值的愿望”。据“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可知,“表达对石匠献身创作、超越平凡的崇敬之情”。据“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可知,“石狮子的经历象征着平凡的生命可以通过雕琢提升获得非凡的灵魂和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愚昧的权利

田松

①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②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③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④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 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 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 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 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

C. “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 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3.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奚以知其然也 B. 自令放为

C. 尚德哉若人 D.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B. 腹犹果然

C. 且益坚 D. 故述往事,思来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三江而五湖 B. 倡优所蓄

C. 浴乎沂,乎舞雩 D. 奚以之九万里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