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迷人的风景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迷人的风景

铭心的往事

美好的人们

伟大的经典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据歌词改编

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2.不得暴露个人身份信息。3.不得抄袭或者套作。4.不少于800字。

 

读你 十里长堤之上,夜色笼罩四野,车头灯似莽撞的兔子跃进这肃穆的苍青色。我头轻轻倚着车窗,用痴醉的目光看你,看这容貌依旧的你。我是否该在你额前一吻呢,我的故乡? 爸爸拉开车门,轻声道:“路太长,出来休息下吧。”我应声而出,被野性的山风揽了个满怀,注视着江堤前水波温情脉脉的长江,货轮、渔船在夜色中亮着警示的光芒,忽明忽暗;那岸边繁华的都市有彻夜不熄的夜世界和川流的车群,散发着流光。转过头来,这儿是一片已入梦乡的恬静,蛐蛐儿眯着眼絮语,微风撩起山林的情思,长过衣襟的野草随风轻摇却抖下了簌簌的乡思。伫立于此,胸口汹涌的乡愁几欲喷薄。我已无法用简单的“看你”、“听你”、“嗅你”、“触你”来形容我的情感,唯有那温柔的“读你”二字称我心意。 阔别三年的故乡,你已睡下,知否?知否?一个游子正在你的睡脸上静静注目着,读着你被时光雕出的丝丝皱纹,读着你为哺育儿孙在眼角新添的哀怅? 萤火虫密谋着,在我转眼的一刹那,手挽起手,合伙点燃了山火。一刻间,山林没有了秘密,每一个角落都亮起了清明透彻的光芒,但这光芒熹微,并没有因此照醒故乡。在群山连绵的夏日宁夜,我沐浴山风,在悄无声息中观赏一场山火,只是这山火无热无躁,尽是多添了几分幽幽罢了。 地上山火,天上银河。仰头而望,璀璨金光星罗棋布,浩瀚气势要把我吸入其中,蔚蓝深沉的天空低吟着诗句,最后沉沉睡去。哦,故乡,这星光是你在梦中思念游子的泪珠吗?这份思念如此清澈,以至于发出这等异耀的辉光!因为我从你赐予我的这夜星空中,读出了你在梦中悄声呓语的哀愁。“你当初被我们接到城里去念书时,也是晚上,萤火虫和星星同样这般闪亮。”爸爸倚在车身上,仰头凝视夜空,任浮游的萤光在身边晃荡。 我愣住了。故乡,你那殷切盼归的心我读懂了,眼睛却怎么泛出泪来?你用夏日最热烈美好的景送我离开,望我早归,哪知却是一别三年?今日你以同样之景迎我归来,怎不让我感激? 月光白花花的,像懂事的孤儿在长堤两旁的树下荡着秋千。农屋已熄灭灯火,在微弱偶起的蝉声和蛐蛐儿的梦话中沉眠。野草依旧挥着手,文静地庆祝我回家。只有明灭的萤火映亮我的双眸,作最后的仪式。这便是你的语言,千万般形式不过一句慈母的轻语:“你回来了!” 释迦拈花时,迦叶笑了,人们问:迦叶为何而笑?大宁禅师说:因为他想笑。如我现在这般,读懂你是多么值得欢呼庆幸的事,而我却没了缘由的,在你多般形式的言语下,无声而独寂地垂泪。 读你,读你。故乡,读你这浓愁的乡情。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类命题作文,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注重题目也不能忽视材料,题目固然重要,比材料更直观,但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文题“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然,“你”作为“读”的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以写自己;还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人员等)。“你”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蓝天、山河,动物等。还可以写学校、家、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 “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 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材料也不可忽视,如“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具体解读“你”的方式;“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是读“你”带来的感受;“迷人的风景、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这些是“你”的内涵。好好解读材料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 结构示例: 本文要求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读”,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此题需要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具体事例,写出对“你”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了解过程。事件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也可以是层进式结构。手法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 素材积累: 1.人是折翼天使降临人间,所以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努力去读懂他们,而读你却并非易事。 2.母亲是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人,母爱更是像空气一样,播散在每一处。母亲就好像一本书,你必须用心感受,才能读懂它,读到母爱。 3.我愿在夏风中,读你树叶一碧,然后微笑,然后等待。 4.读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我仍想将你当成一棵树,读懂你细密年轮下无人在意的伤悲。 只是,时间还允许我这样做吗?只愿上天有心。 5.看你花白的双鬓,浑浊的双眼,干皱的皮肤,父亲,我似乎懂了。我懂了你欢乐之后的责任,你沉默之中的关切,你愤怒过后的省视。再读你,我读出了父爱的辛酸、厚重和无言。一路上,你的白发、愁容和背影早已刻入我的心中,编纂成一本最珍贵的书,它的名字叫“父亲”。 再小心翼翼地捧起你,轻轻翻开书页,走向前方,然后,细细读你。我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真正地懂你,感谢有你,父亲,我会认真“读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安排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专题阅读课程。下面是学校语文组推荐给学生的课程实施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并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我校决定于5月15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届时我们将聘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作专题讲座,同时也希望您能为学校发展提出美芹之献。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XXX中学

2019年5月8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日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阖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 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 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 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 人们许多不同感受就接踵而至

C.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感受

D.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种天然的联系。

B.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 当人们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晓  起

林景怡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

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

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B. 诗歌尾联运用了借代手法,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代指诗人高洁的节操。

C. 这首诗以时空变化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 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D. 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同,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2.“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简要分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