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人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发的一则微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喜闻...

下面是某人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发的一则微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喜闻愚兄大婚,婚礼场面想必是高朋忝列、喜庆祥和,舍弟本已拨冗前往面贺,无奈航班延误,恐难莅临了。谨借微信红包遥祝二位新人幸福美满。

 

①"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改为"兄长""兄台";②"忝列"是谦辞,改为"满座";③"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应改为"愚弟";④"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改为"即刻动身"或"即刻",或删去;⑤"莅临"是敬辞,改为"参加"。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忝列”是谦辞,不能用来形容别人;“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莅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      ,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 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D. 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走在光阴的轮回中,四季的声色光影,常常会唤起我们对那些美丽诗文的记忆。漫步初春的原野,你会如韩愈一般,发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清秋时节,登山临水,秋声悲凉、归鸟疾飞,你会顿觉杜甫《登高》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是何等传神;阴沉的冬日,置身于冰封雪盖的大漠戈壁,你又会不由得惊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两句对雪原的描写何等贴切!

(2)屈原的《离骚》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理想追求。诗中的“__________”一句,表明他愿意为践行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正道而献身;而“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自己与各有所乐的众人不同的爱好与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归雁

陆龟蒙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 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 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2.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遗三班

使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 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 “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 “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 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 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 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 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跛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心是谁?

王张应

最早接触木心这名字,是因为一首《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喜欢这首诗,也因此欣赏写诗的那个人,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木心。木心是谁?

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书,所有答案都在书中。于是我读了木心的好几本书,有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鱼丽之宴》,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有小说集《温莎基园日记》,还有由木心讲述、他的得意门生陈丹青先生记录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当然也包括陈丹青的诸多介绍文字。之后,对木心的了解越来越多。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这个问号终于被拉得笔直,成为一个语气肯定的感叹号。

木心就是生于乌镇,成年以后离开乌镇,到过杭州,到过上海,到过大洋彼岸的纽约,最后,又回到了乌镇,终老乌镇的那个一生漂泊又叶落归根的单身男人。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木心说:“人穷一点方始像一个人。再者,处于悲伤中的人才符合人的本性,不因得意而忘形才更像一个人……”这话听起来耳熟,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木心两手空空走出国门,差不多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大概正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吧,他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孑然一身,没有子嗣,死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大批青年男女给他送终。青年们跟木心无亲无故,他们都只是木心的读者。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

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不识时务的文人。木心就是曾经被囚禁了18个月,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使用理应书写交代“罪行”的纸张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在自己画出的黑白键盘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那个没心没肺的中年男人。他对自己过往的遭遇从不控诉,别人谈起时,只是举重若轻地说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至多再发一声轻描淡写的感慨:“诚觉世事皆可原谅。”是的,木心人如其名,他的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

木心就是那个56岁离开本土,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靠卖画勉强度日,以在私人住所里给一二十个华人讲述文学史为乐事,多篇文学作品被收进了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人。那些听课的华人,虽远离了故土,在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华夏文明血液。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孔子。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部《论语》通篇皆是“子曰”。正是由于弟子们的努力坚持,一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文学回忆录》,在木心身后,才回到故土,并在故土之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后来人,闻到了花之香,尝到了果之甜。更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木心。

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他的二十本凝注着大量心血的文学作品手稿,被人夺去付之一炬。这让他心疼不已,却不能动摇他对文学的追求。后来,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正是这个坚定的信仰使他得以度过劫难。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他说:“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就是快乐。”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

至此,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陆续读到了木心的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木心的人,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木心是谁?”为标题,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整篇文章正是以探索“木心是谁”为主要内容展开的。

B. 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交代了作者探究“木心是谁”的缘起,引出下文,并与第三段“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形成对比。

C. 作者在叙事中抒情,通过选取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品质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D. 文章结尾段说“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表明作者对自己曾经好奇的木心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隐含着对木心的钦佩之情。

2.请根据作品,分析“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这句话的含意。

3.文中写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