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                           。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B. 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 “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

D. “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 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 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 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 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欹斜:“欹”读作“”,意思是造型奇特。

B. 载道:“载”是形声字,形旁“车”表义,声旁“𢦏”表音。

C. 风流高华:意思是风韵别致,典雅华美。

D. 恣肆:读作“zì sì”,意思是豪放不拘。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 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 “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 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6.把材料二横线处的句子补写完整,使文意贯通。

7.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

 

1.C 2.D 3.A 4.A 5.A 6.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 7.(1)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 (2)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 (3)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分析,原文只是说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故选C。 2.试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结合“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于文无据。B项,“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错误。结合“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于文无据。C项,“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错误。结合“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分析可知,原文是试图达到。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落幕,冠军是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雷海为是一个平凡的外卖小哥,一天送餐五十多单,自己的三餐进食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但他就是再忙再累,也会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等餐的时候看上一首,外卖送到时就背会了。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卖小哥与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这种连接实在是不搭,但雷海为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就算生活再忙碌辛苦,也阻挡不了他追求文化和精神的脚步。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本周学校开展了以“古诗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诗词之美,往往就在于它可以用三言两语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构造出一个特殊的意境。细细品读下面《蒹葭》这首诗,抓住诗中景物的特征,发挥想象,将这首诗前两句的画面与意境表现出来,并谈谈作用。

答题要求:描绘怎样的画面和意境并谈谈意境描绘的作用。不少于200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本周学校开展了以“古诗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丰富活动形式,小组拟开展不同的活动,依据示例,请你拟出3项不同的活动形式。

示例:给李清照的《渔家傲》谱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文/沫沫

①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个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说话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有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是越来越明显了,因为他们的心难以沉静下来。所以,有些话越说越累人,越说越不想开口,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但是,也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②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与雾气缭绕……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我一直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行走游历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当你被某个惬意的美景吸引,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存在;从此你的人生字典里,频繁出现惊叹与感激。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

③我真的喜欢别人跟我分享一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

④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七十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件宽松布裙,把冰镇西瓜挖空装上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习习”,“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的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

⑤我记得最悲伤的一个细节是三年前一位朋友讲的。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了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电脑这头的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对待他们吧。”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顿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感恩着我的拥有……

⑥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很青春的电视节目,当时播放的好像是什么《中国好声音》。房间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评头论足。看到歌手的绝佳表现,父女俩一起欢呼,为他们喝彩。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假期结束,女儿要回上海,他第一次有一种浓浓的离别伤感,不敢去送别,而是让孩子妈妈去送……说起这段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细节我一直记得住,父亲的深情,有时旁人看着,也是感动的。今生今世父女母子的缘分,在一起就是那么几年,当好好珍惜。

⑦这个世界再怎么喧嚣浮躁动荡变迁,不知珍惜,可还是有简洁纯粹的爱和无可替代的真情存在。

⑧请相信点什么。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本文有删改)

1.第①段交代了哪两个原因造成人们正在从生活中删除细节。

2.分析第②段,你认为作者对所要讲出的“细节”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3.阅读第④~⑥段,分别概括出打动“我”的细节及原因。

4.结合首尾段,谈谈你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陶元淳,康熙中举博学鸿词科,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置二甲。三十三年,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②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③,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④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⑤,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注)①戆(zhuàng):愚直。②相率:百姓纷纷。③发审:交付审讯。④鞫:审讯。⑤定谳:定罪。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益之费          罢:免除

B. 广东昌化知县      授:被任命

C. 任事之心          灰:灰心

D. 元淳当弃官以政体  全:保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B. 县隶琼州 / 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C. 县隶琼州与黎 / 为界旧设 / 土舍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D.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 / 为奸 / 元淳立撤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等主张,深有见地。

B. 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 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 总督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元淳,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认为刚上任罢免正直官员不妥,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