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 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

C. 尾联直抒胸臆,“时危思报主”一句拳拳之心尽显。

D. 本诗意境凄楚悲凉,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B.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C.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 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3.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1.D 2.C 3.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错误。长江上连日来多雨,满眼望去楚地已入秋天。秋风吹落了树叶,寒风使人长夜里也抱着厚厚的貂裘大衣。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年纪大了却功业未成,常常照照镜子,看到白发已出现了,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怀。报主心切,虽衰年未肯自倭,此公之笃于忠爱也。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故选D。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行藏独倚楼”,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A项,“人倚楼”取静态,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B项,主要抒发思乡之情。C项,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D项,“倚楼”一句,言地上乞巧。词人在梦中又把他的视线扫到绣楼上那些“乞巧”女子身上。只见她们傍楼倚栏,就着皎洁的月光,细心地想将丝线穿过那小小的绣针孔,并希望一举成功,求得巧心。对那些“乞巧”女子的羡慕。故选D。 3.试题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别分析诗句所写之景及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高风下木叶”,秋风吹落了树叶。结合“萧萧荆楚秋”“高分”分析,秋天叶子凋落,突出了环境的肃杀。由景生情。结合“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分析,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去永不不停歇。“天秋木叶下”,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表现环境的凄清,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使子路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子路曰:“彼不臣而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2)衡门:简陋的屋舍。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       发生:萌发滋生

B. 使子路我                 要:与……约定

C. 彼不臣而其言             济:成全

D. 鲁之匹夫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欲立行不知立信            得之心寓之酒也

B. 得风                      师道不传也久矣

C. 君以鼎国                    国以礼

D. 子何辱                      风雨兴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 以信莅事则正——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5.请为本文拟一个4字标题。

6.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论述思路,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1)伐树: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                           。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B. 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 “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

D. “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 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 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 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 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欹斜:“欹”读作“”,意思是造型奇特。

B. 载道:“载”是形声字,形旁“车”表义,声旁“𢦏”表音。

C. 风流高华:意思是风韵别致,典雅华美。

D. 恣肆:读作“zì sì”,意思是豪放不拘。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 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 “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 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6.把材料二横线处的句子补写完整,使文意贯通。

7.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落幕,冠军是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雷海为是一个平凡的外卖小哥,一天送餐五十多单,自己的三餐进食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但他就是再忙再累,也会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等餐的时候看上一首,外卖送到时就背会了。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卖小哥与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这种连接实在是不搭,但雷海为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就算生活再忙碌辛苦,也阻挡不了他追求文化和精神的脚步。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本周学校开展了以“古诗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诗词之美,往往就在于它可以用三言两语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构造出一个特殊的意境。细细品读下面《蒹葭》这首诗,抓住诗中景物的特征,发挥想象,将这首诗前两句的画面与意境表现出来,并谈谈作用。

答题要求:描绘怎样的画面和意境并谈谈意境描绘的作用。不少于200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本周学校开展了以“古诗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丰富活动形式,小组拟开展不同的活动,依据示例,请你拟出3项不同的活动形式。

示例:给李清照的《渔家傲》谱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