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手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 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 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C 2. 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3.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相关内容,在根据相关内容赏析人物形象。如本题“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时,考生要先找到与题干中所说“出我意料之外”相关内容,如“出我意料”“果然不出我所料”,然后取出前后张丙的表现,在根据这些表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第一处“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不怎么笑的张丙笑了,这与他刚刚做的事情有关,从下文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张丙是未来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的壮小伙而“笑”,这“笑”中表现出张丙为自己的做法而自豪,体现出张丙善良的天性;第二处,“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睛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且不要什么武侠的张丙看到不平之事——壮小伙欺负小孩时有侠义之举,这表现出任务性格中正义勇敢的特点;第三处,文章开头说“他的议论,不是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而文章结尾说“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开始时“无望”的评价表现出人物虽然关心国事但非常懦弱,而最后的表现说明他从这种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觉醒,敢怒又敢言。答题时,考生围绕概括出来的“出我意料”的事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分析人物对话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内容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造、主旨的揭示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主体部分“我”与张丙的对话主要是说张丙看到壮小伙打小孩而路见不平这件事情,在两人的对话中,张丙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善良、勇敢、正义等说明张丙已经不是文章开始所写的那个在现实中沉论、对中国不报希望的人了,展现出人物的转变,从沉论走向觉醒,同时在叙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形体壮硕的小伙子在弱小国人面前的强霸、在外国人跟前的卑躬屈膝的洋奴形象,“我”和张丙的对话凸显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与张丙的对话展示了事件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张丙最后“停顿了一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再结合注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可知,在人物的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时代主题,通过张丙之口点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B. 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人画中。

C.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冈此要追逐事物内在之真,包括真理、真性、真情。

D. 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中国文人画创作始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一脉。

B. 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 作者在论证文人画的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D. 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 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C.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止能量。

D. 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人生如果只认一个目标就认死理硬干,往往被客观形势所抛弃,欲速不达,求好得坏。古语说:“好胜者易败,恃壮者易疾,渔利者害多,求名者毁至。”想种龙种,收获跳蚤的事情常有。了解自己,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很重要的。

请你以“顺势而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时光列车驶过之后,留下来情感的火苗与梦想的种子。独自行于长长轨道旁的人儿,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崎岖而且漫长,沿途甚至没有美丽的鲜花。当一切新的东西在记忆旁生根发芽,怒放出一方新的天地时,当成功与幸福的大敌——各种怠惰在我身前乔装打扮幻化成种种诱惑。

假如从新来过,你将怎样去做?请你以“假如从新来过”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2019年3月5日,西安高新一中2019届模拟政协社团的7名中学生撰写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食堂膳食营养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委员陈超带到北京,提交给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这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校园,对中小学食堂营养状况进行调研,提出改善学生膳食营养的完整提案。

①为确定改善学生膳食营养的提案,几位学生曾进行过多次激烈的讨论。请描写他们最终确定此提案的讨论情景。要求:中心明确,具体生动。

②为撰写提案,这7名中学生做了大量采访调查。假如你作为被采访者,请你就改善学生膳食营养提出至少两条建议,并阐明理由。要求:建言合理,理由充分。

③记者要采访这7名中学生,请他们谈谈提案被提交后的感受。请你为他们写一段话,抒发青年要有社会参与和社会担当的情怀。要求:富于理性,言辞真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绰号“龙袍郑”的来头顶了天——皇上。

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  a  ,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  b  ,怕招眼招事儿,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了。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幅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  c  儿,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了。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儿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吗?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着锅熬面鱼呢!我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他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梆梆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了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吗。有不怀好意的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便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略,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忽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龙袍郑了。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1.下列填入②③④段中abc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傻傻乎乎  运动运动  有滋有味

B. 晕晕乎乎  溜达溜达  索然无味

C. 傻傻乎乎  溜达溜达  有滋有味

D. 晕晕乎乎  运动运动  索然无味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袍郑”的来头不小,因为让皇帝避雨并侍奉喝茶吃面鱼求赐皇帝的龙袍而名扬天津卫。

B. 郑老汉不相信自己一个小百姓能见到皇帝并得其赏赐,以致于感觉“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C. 郑三做起了龙袍郑熬面鱼,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日进斗金;说明他聪明伶俐,会利用机会。

D. 作者以具有韵味的天津方言,诙谐幽默的文笔,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天津卫底层百姓的生活

3.结合小说情节,概括郑老汉的性格特点。

4.本文题目“龙袍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小说结尾说“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可见适时抓住机会有多么重要。《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就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例子,请结合某一名著的示例,阐述抓住机会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俄国的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果你还是风华正茂的学生,你就应该具有这样的风采:“书生意气①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②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如果你将来成为人民的公仆,你不仅要像欧阳修一样做到与民同乐,更要学习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如果你将来是一名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就应该做到:“⑤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⑥_____________,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但是当国家面临侵略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⑦“_____________,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⑧_____________!”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