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之也。他植者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复顾。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长寿,活得长   ②其筑欲   间距小

B. ①不抑耗其而已     果实      ②非有能早而之也    繁衍生息

C. 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②根而土易       弯曲,卷曲

D. ①则又爱之太       恩情      ②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划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②已去复顾

③他植者不然               ④若是,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

B.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C. 甚者,爪其肤验其生枯,摇其本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 若甚怜。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验证。要选“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需逐一分析选项。A项,“筑”是“捣土”的意思,“密”选项理解为“间距小”,不合语境,应改为“结实”;B项,“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的“早”是树结果实早。句子在谈树果实的情况,与“繁衍生息”无关联,“蕃”应译为“多(使……多)”;C项,解释正确。D项,“则又爱之太恩”,“恩”在此应该是形容词语意,选项理解为“恩情”不合语境。在此“恩”应理解为“情深”,这里指用心。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要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看好组合,认真仔细。①而:连词,表并列;②而:连词,表转折;③则: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④则:连词,表承接,译为“那么,就”。故选D。 3.本题考查综合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认真分析语境,结合句子大意和词语结构,看所给句子里的字词词性、用法和意义的解说是否正确。要选“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C项,解说错误。从上下文看,“爪其肤”是为了“验其生枯”,“摇其本”是为了“观其疏密”。前两个“以”是目的连词,可译为“用来”;第三个“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修饰“离”,“以”在这里相当于“而”,表修饰。故选C。 参考译文: 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〇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〇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

B. 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C. 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荒谬性。

D. 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爱恋。

2.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 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D. 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 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 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 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 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人的足迹清晰可见——从“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好榜样雷锋;从“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守岛英雄”王继才,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创造多项“中国第一”的科学家黄大年……无数时代楷模的芳华绽放出生命的光芒。

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从这些时代楷模的身上领悟到了什么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现在的你虽然还不是时代楷模,但也能绽放出生命的光芒。假如高考后的假期,你去西部支教,你和当地的孩子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想象合理,有细节,有描写。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如果为《红楼梦》或《论语》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将怎样设计?请任选一项,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②面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的作家选择以笔为刀,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有的作家则用文字构筑理想的生活图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人的精神。你更认可哪种方式?请结合《呐喊》和《边城》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③2019年,同学们即将或已经成年。如果请你作为代表,在学校为高三学子举办的以“责任·奋斗·成长”为主题的成人礼上发言,请写一段激励性文字。要求:联系《红岩》《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等至少两部作品的相关内容,主题明确,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康百万传奇

风从门缝里进来,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儿子、小女儿,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颗粒无收。

儿子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邻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小女儿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原来是掏烟囱的驼子。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掏烟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把那个小包裹打开了。包裹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裹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年关已过。正月的一天,康百万走出家门,信步来到邙岭上。崖边的迎春花已经泛出了花蕾,杨树的枝条冒出了青青的胡须……岭上紧绷了一个冬天的黄土,因为暖阳的照耀而开心松弛开来,处处洋溢着初春的气息。

放眼望去,康百万发现,除了自家的农田里有伙计在忙碌外,周遭其他乡亲的田地里没有一点动静。不该啊!康百万看着大管家来顺,眼里充满了疑问。来顺本想隐瞒,此时不得不说了实话:“老掌柜,他们一部分人打算外出逃荒,一部分人指望康家救济呢。”怎么会是这样?康百万着实吃了一惊。他倒不是怕救济,他是担心乡亲们没了精神头,忙问来顺:“打春了吗?”来顺掐指一算:“老掌柜,后天立春。”

康百万从邙岭上下来,直奔县衙。看到康百万登门拜访,知县凌钺有点意外,一番寒暄之后,他憋不住了:“康掌柜,光临敝府,有何见教?”康百万简单把情况说一遍,然后拱手施礼道:“凌大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到父老乡亲还没行动,老夫着急啊。”

“这……康掌柜有何高见?”凌钺反问了一句。老实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还真没辙。康百万说:“凌大人,再有两天就是立春了,依老夫之见,搞个‘鞭打春牛’的仪式,康家愿意承担一应费用,大人意下如何?”

在过去,立春这天,民间就有鞭春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造个假牛,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让真牛在旁边看。泥牛肚子里会放上五谷杂粮,鞭牛过后,老百姓便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也被他们“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当然,打春牛也是鞭策老百姓不要懒惰,应早早动手春耕。

凌钺想了想,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康掌柜,仅凭‘鞭打春牛’就能把老百姓的春耕积极性调动起来?”康百万淡淡一笑,蛮有信心地说:“老夫还有激励措施,今年的种粮亩产状元可获得康家的铜佛。”

“八丈佛?”凌钺睁大了双眼。外界传言康家供奉一尊八丈高的铜佛,曾有不少高手惦记此物,只因康家防范甚严,一直没有得逞。

康百万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证明他不是在打诳语。

消息传出去后,立春这天,县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格外热闹。

“鞭牛”活动开始了。知县凌钺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他举着装饰华丽的鞭子抽了第一鞭,同时叫着“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康百万接过犁和鞭子,抽第二鞭,一边说着“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第三鞭由当地族长鞭打,一边打一边说“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最终将一头土牛打得稀烂。牛肚子里塞满了一个个绣着“康”字的小布袋,此时都暴露出来。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和小布袋。来顺对大伙儿说,小布袋里装的是谷物种子;没有捡到小布袋的百姓可以到康家领取当年的种子。

随后,百姓天不明已经到了地里,天黑了还在地里忙着。

老天有眼,当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获得种粮亩产状元的不记得是谁了,但康百万确实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把他家供奉的“巴掌佛”奖励给了人家,没有八丈多高,只有巴掌大小。大伙儿哈哈一笑了之,没有人说三道四的。

年底谈起此事,来顺还有点不舍。康百万说,有什么舍不得的?比起救济,那点谷物种子根本就不是个事;至于“巴掌佛”,康家换来的却是平安,这是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取材于侯发山的“康百万系列”小说)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从门缝里进来        溜:无孔不入,无法阻挡

B. 每逢遭年馑              年馑:闹灾荒的年景

C. 他的脸上出了笑意      漾:自然而然地流露

D. 光临敝府                敝府:敬辞,对客人称自己的办公处所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群山一家四口,在年关之际,因一年的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

B. 驼子以能否在烟囱里掏出东西来决定是否收费,这体现了他一心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

C. 知县凌钺采纳康百万建议,举办了一场 “鞭牛”仪式,旨在鞭策百姓积极投入春耕。

D. 种粮亩产状元获得的奖品并非所期待的“八丈佛”,而是“巴掌佛”,对此人们没有意见。

3.小说中的康百万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4.小说第一部分有明、暗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对这一特点加以说明。

5.小说第二部分写到了立春的“鞭春”习俗。在现实生活中,当二十四节气或农历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往往举办仪式或组织活动,以表达美好的愿望。请结合现实生活中或《红楼梦》《边城》《呐喊》等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类似习俗,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