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怿女美。(《诗经》《静女》)
(8)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9)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 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缝
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栖鹘和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 文中用“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 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 作者对儿子迈说的一段话,表明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3.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
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杀人如不能举(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思念,同情)
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荒年)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D. 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 可以尽豫游之乐(巡游)
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①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②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③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
④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⑤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②④①⑤③ D. ④①③⑤②
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中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在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以其在泰山之东,故名。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是指黄河北岸的魏地。
C. “沛公欲王关中。”——“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