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你心目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请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例文: 心中的水仙花 父亲节就快到了,在商场我看到了一件合适的衬衫,想买了它来作礼物送给爸爸。 但是钱呢?爸妈平常并没有给我多少零花钱;如果找爸妈要钱来买再送回去,就没有意义了。离父亲节的到来还剩两周,我决定先回家看看我的“积蓄”再做计划。 “哥,你回来啦。”我简单回了一句妹妹的问候,就走进了自己房间。在这个家里,妹妹是我最亲近的人,因为爸妈经常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我们,所以这几年几乎都是我在“照顾“妹妹,自然感情很深厚。 打开“存钱红包”,算了一下,还差二百多块,说少还真不少……在我排除掉向同学借钱这条路之后,决定从“省吃”做起。在我正为自己肚子作克扣计划的时候,妹妹来了,开口道:“哥,你买东西缺钱吗?”我心中突然浮现出:“莫非这就是童话里的主角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公主来拯救他的情节吧!”我听后,猛点头,顺势说道:“老妹,你这真是心有灵犀不点通啊!父亲节快到了,我准备买一件衬衫送给咱爸,帮我一个忙,跟我一起凑钱买吧?”妹妹一脸高兴:“好啊。”于是回到自己的房间拿来了自己的“积蓄”,一数有五十多块。 “可是还差一百多块,怎么办呢?”刚涌起的欣喜转瞬又灰飞烟灭,大叹一口气,躺在床上发愁,“一百多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之后每一天,除了就餐时每顿降低伙食标准,还用坚强的意志管住自己一向好吃零食的嘴。结果,到了父亲节哪一天,还是差将近五十元的钱。 我躺在床上,心情实在不算好,心想自己以前怎么就不知道老早节省一点呢!正当我内疚自责时,耳边突然响起妹妹的声音:“哥,还差多少钱?”“五十来块吧。”我把头侧向妹妹,没想到妹妹手里正拿着一张五十元大钞。我欣喜若狂,正要蹦起来去接过妹妹手里的慷慨援助时,妹妹得意地笑着说:“吓傻没!不过我也没想到你刚好缺五十块钱啊。”我激动地问:“从……从哪里弄来的?”“嘿嘿,捡矿泉水瓶卖来的。没想到吧。”我拍着妹妹的肩膀:“老妹,你太牛了!招财神啊!走!咱们现在给爸爸买去!” 到了商店才发现:“父亲节感恩父爱,男装一律7折。”我与妹妹给爸爸买完衬衫后,竟然还剩下一百多块。看着可爱的妹妹,我说:“老妹,你也挑一件吧,换季了,买套短的睡衣吧。”妹妹立马否决道:“还是哥哥留着用吧。哥哥上高中,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感到妹妹更可爱,坚决要她买。妹妹拗不过我,终于挑了一套睡衣。看着睡衣上的图案,我贫嘴道:“你怎么会喜欢这种老奶奶才穿的睡衣呀。这是什么花呀?”“这叫做水仙花!我最喜欢的花。不会欣赏,别乱说!” 原来妹妹还喜欢水仙花啊!那我也喜欢,因为妹妹就是我心中的水仙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明确要求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心中的水仙花”源于作文材料。对于这类“材料+命题”式的作文,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心中的水仙花”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首先审题,“心中的水仙花”是一个偏正式短语,中心语是“水仙花”,“心中”是限定修饰“水仙花”的。作文的重点放在“水仙花”上。这里的“水仙花”显然已经不是字面上的意义,所以,以这个题目作文,首先要弄明白“水仙花”是什么。本题材料首先指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名言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的。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面包”则指实在的物质财富。人不仅要拥有物质财富,还要拥有精神寄托;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某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或理想的追求中。可以联想到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下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参考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这个题目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比如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充实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知幸福;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成就一番事业,让我们收获人生的价值;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奋勇直前。大道无形,大音稀声,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我以我血荐轩辕,寄意寒心荃不察”。一个人、一个民族心中若拥有一朵水仙花,那就一如人生海洋上有了航船指南,一如人生天空中升起了一轮皎洁的精神月亮!心中的水仙花,是纯洁而高贵的精神象征;心中的水仙花,是清风中独守精神月亮的大树;心中的水仙花,是坚守民族人类的精神家园。只要心中拥有水仙花,我相信,我们民族的信仰能回归!我坚信,我们民族能重塑血气! 行文结构安排:作文时,注意本题目要求“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首先书写本次作文的题目——心中的水仙花,然后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精神寄托或者追求。比如写父亲节到了,我要为父亲送一件礼物,这是一种感恩,自然属于“我心中的水仙花”;钱不够,我想办法并克扣自己来凑,自然属于培植“我心中的水仙花”;在这当中,妹妹在“我心中的水仙花”的影响下慷慨相助,妹妹自然成了“我心中的水仙花”,妹妹默默捡荒变现,是在暗暗为我培植“我心中的水仙花”,妹妹就更成了“我心中的水仙花”,到最后,我与妹妹一起成功买到送给父亲的礼物,共同完成了心愿——“我心中的水仙花”时,我又做出了要给妹妹买睡衣的举动,再向妹妹献上一支“我心中的水仙花”。这一切,作文都是含蓄的,并没有点明,直到文章最后,巧妙地借助妹妹睡衣的水仙花点题,照应全文。 相关素材积累: 1.“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说。这句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名言让在这物欲横流社会中沉浮的我们看到那朵盛开在心灵深处的水仙花,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归宿。 将心灵置于那一片黄沙漫漫中,让心中的水仙花随沙起舞。(三毛) 将心灵置于那一片幽暗森林中,让心中的水仙花随歌绽放。(班得瑞)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这样无所畏惧,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朵水仙花,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原来,心中有理想,即使是狂风暴雨,我们也依然马不停蹄的前进,让这多水仙花越长越茁壮。 2.相比之下,那些全身心地执着于精神追求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仰。就像在阴暗、恐怖、压抑的环境下,族人的恐惧、胆怯并没有阻碍丹柯寻找光明的步伐。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水仙花支撑着他的信念,给他勇气,最后用自己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奔向自由。就像老渔夫桑地亚哥为了自己拼了三天三夜钓来的大马林鱼儿与鲨鱼展开拼死搏斗,即使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是因为他心中的水仙花给他力量与激情,他要证明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3.生命里的水仙,让我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生命里的水仙,带我去创造出别样的草样年华;生命里的水仙,领我奔向美好的未来。 4.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水仙花,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我心中也有一汪清泉,那便是故乡的呼唤,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引领我向前。 5.我们在旅途上行走,在向梦想行进的过程中,有绚丽彩虹,有湛蓝天空,也有漫天乌云,暗礁湍流,这时你心中需要有一朵自己的水仙花,用她来抚去无尽的烦恼与悲伤的回忆。 6.心灵之花打败困难,让我在理想的道路上痴心不改。心灵之花战胜自傲,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淡泊明志。 心灵之花驱除烦恼,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幸福。心中的水仙,是你让我忘记了压力,忘记了烦恼,重又将梦想拾起,重新奋斗。 7.在时光的飞轮中,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在青春的足音里我时常感到迷惘、孤独、困苦;坚持着与困乏作斗争时,我发现自己逐渐被吞噬。当我们被一张无形而缜密的网桎梏心灵时,别忘了,心中还有一朵盛开的水仙花。 从盛开的水仙中,我汲取坚强;从盛开的水仙中,我收获自信;从盛开的水仙中,勇于绽放我自己,散发个性的芬芳。 让我们拥有一朵盛开的水仙花吧!我们会从中汲取坚强的养分,收获自信,个性的力量,让我们迎难而上,驶向成功的彼岸。 8.我的水仙花常在我奋斗时想放弃的紧要关头提醒我,坚持下去,下一个路口就是你想得到的幸福;我的水仙花能让我的身心得到释放,学会自我解压,不必时刻抓住那根紧绷的神经,放开自己;我的水仙花,给了领我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干净的绳索,追回心灵的清纯透明。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株万能的水仙,伴随我走过生命的每一个路口。 常常忙着赶路,忘了奔波的方向该是何方,常常汗流满面,不知追求的星光离自己还有多远。不知道是付出的不够还是自己的懒散。为何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这些都不是,只是心中追求的那盏灯还未点亮。怀揣着两块面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踮起脚尖眺望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贬低,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手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第五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怿女美。(《诗经》《静女》)

(8)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9)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