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世表,字景升,东魏郡魏人也。魏大司马休九世孙。祖谟,父庆,并有学名。世表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牍,涉猎群书。
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与武威贾思伯、范阳卢同、陇西辛雄等并相友善。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
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元安平、元显伯、皇甫邓林等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亦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辩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赐马二匹、衣服被褥。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永熙中,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B. 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C. 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D. 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九世孙,也称耳孙。因耳孙离高、曾祖父很远,只能耳闻,故称。后多泛指远代子孙。
B. 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职责是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 节,指符节,也称旄节。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作为使臣气节的象征。
D. 行台,一般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或执掌该机构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世表出身望族,性情高雅正直。他出身读书世家,博览群书,举止有礼仪法度,获侍中崔光赞誉;与贤达交游,早年任国子助教、左将军府司马等职,多不如意。
B. 曹世表为政简约,理政能力高超。他担任清河太守,为政简约有效,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随元继西征,特别善于处理复杂繁巨的工作,显示了高超的理政才能。
C. 曹世表建功立业,颇有军事才能。面对紧张的讨逆形势,他见识不俗;他亲率奇兵,一举击溃湛僧珍,获得朝廷宣旨嘉奖;他沿黄河分设戍镇,以防备葛荣入侵。
D. 曹世表忠于职守,抱病指挥讨逆。当湛僧珍攻陷东豫州、刘获与郑辩谋反之时,他奉命率军讨伐叛逆;他当时身体患病,背部肿胀,却抱病登车出城,安排战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
(2)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敢死队’,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满·倒满革命’。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猝,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
“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选自《台北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渲染了浓浓的颓败之气。
B. 以物托人,以景衬人。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烘托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
C. 小说远离“现在”而走进“过去”,构设有明暗交替的两条情节线索,让代表“现在”与“过去”的生者与死者交替亮相,刻画其性格,塑造其形象。
D. 小说以作者的全知视角来写人物的对话,把第一人称的半知视角纳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之中;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让性格在叙述中凸显。
2.请结合文本,分析王孟养等人在参与辛亥革命时的形象特征。
3.请结合文本,分析蕴含在文中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嫦娥探月工程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是无可取代的。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完成(本质上鹊桥号中继卫星也属于嫦娥四号工程的一部分)更是为中国航天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科学方面,嫦娥四号的低射频电探测仪与荷兰合作,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与德国合作,中性原子探测仪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与沙特合作。在任务完成后,嫦娥四号收集来的一手科研数据将会对外全部公开,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共同研究。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国航天在国际上最大的一张名片,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
因而,嫦娥四号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学和工程意义,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材料二:
问:下一步我国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还有哪些“大动作”?何时能实现载人登月?
欧阳自远: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除了探月外,还将开展火星探测。其中的月球探测分为“探”“登”“驻”三大阶段,目前开展的探月工程属于“探”的阶段,即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二号执行“绕”月任务,嫦娥三号、四号执行“落”月任务,嫦娥五号、六号执行“回”,即采样返回的任务。
问:航天和深空探测是高技术也是高风险的事业,对于不可避免的失利和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认识?
欧阳自远: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还记得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我手心止不住地出汗,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得很。嫦娥二号发射的时候,我也特别揪心,它孤独地绕着太阳飞,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每天我都在心里祈祷,祝它一路平安。
其实在月球探测史上,20世纪共进行了108次发射,其中成功52次,成功率为48%。火星探测的成功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美国的航天飞机先后有两架发生了爆炸,共有14名宇航员遇难。不经历失败怎获得成功?失败也是中国航天必须接受的,但失败并不会阻挡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实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选自《中国一定要飞得更远: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有删改)
材料三:
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的信念不能动摇。不可否认,科技发展与运用的征程,并不总是撒满迷幻、温暖的玫瑰色。科技进步是崎岖山路上跋涉的成果,科技成果共享之路上也需要披荆斩棘。有些科幻小说家无奈地写下“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制造着“未来感”,信息和技术的加速流通让世界越来越扁平化;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加紧对新兴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围堵、封杀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试图人为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当“技术博弈”甚至是“科技冷战”这样的词汇出现在国际舆论场,人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
中国航天技术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大家真诚携手,一路同行。人类历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在开放、交流、合作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进而造福世界。当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合作,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堪为全球共塑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选自《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探月工程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意义是无可取代的,而嫦娥四号任务的完成更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B. 作为中国具有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嫦娥工程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其收集的科研资料将会在第一时间与全世界共享。
C. 在实验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得更聪明。航天和深空探测具有很高风险性,但风险与失败阻挡不了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
D. 文章引用“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用文艺性语言批判个别国家欲给新兴技术成果人为地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以人物访谈的形式,既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宏伟蓝图,又对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失利和挫折作了理性分析,并赞美了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
B. 材料三先对个别国家狭隘的科学技术运用理念及国际上“科技冷战”等现象作了批判,后赞扬了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共同享用的开放做法。
C. 在月球探测史上,发射成功率仅为48%,由此可见人类探测太空的艰难步履,而嫦娥四号探测器能够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具有非凡的意义。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科技合作作了强调,材料一意在阐述嫦娥工程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材料三意在强调合作应让科技成果为全人类赋能。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利用科学技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精神构筑所需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我们中国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吸收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包装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趋隐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吸收外来,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成就面前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战略意识,任务面前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时间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毫无经验可循的、毫无既定模式可模仿的伟大事业,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40年,长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和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国内外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长征路,难以预测的问题会很多,将要面临的风险会很多,将要应对的挑战会很大,将要承担的任务会更重。
“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其一,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一种力量将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其二,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必须创新创造,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当前,我国发展的成就之大前所未有,困难、诱惑、干扰等更是前所未有。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摘自王兆云《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引》,原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忘本来”,指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创建共和国的时代,更不能忘记当前的新时代。
B. “吸收外来”不仅要有开放广阔的世界视野,还要回应思想文化领域的世界性挑战。
C. 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中国精神构筑“面向未来”。
D.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辩证统一于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与价值。
B. 文章通过分析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论证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C. 文章论述“吸收外来”这一分论点时,横向览世界,纵向联古今,有理有据有策略。
D. 尾段立足于“面向未来”,论证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具体作用,增强了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社会通过我国的开放来传播其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既要借鉴前人成功经验,也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文化。
C. 中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
D. 繁荣昌盛、和平安定的国家更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定力,这样才会有更持久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选好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100字。
《珠城晚报》4月4日报道 从今日开始,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闯红灯者。首批曝光的共有96人,都是3月份被警方在市区主干道路口查处的闯红灯者。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闯红灯者被批评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了。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闯红灯者受到教育,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部门则认为曝光不侵权。